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1课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1课时 (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5-08 22: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分子的性质(课时一)
*
人教版 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知识是在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子的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分子结构的知识,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观念。同时能让学生用本节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实际意义。
本课时完成: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两个内容的教学。

意图: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基础较差的学情我对教材进行了瘦身,将相似相容规律放到下一课时,加大课上的练习巩固的分量,这样学生接受掌握的情况会相对理想。

2、本节课内容分析

   
【知识与技能】
了解: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 学会:判断分子的极性的方法。
3、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建立模型和进行抽象思维;学会从现象到本质,加强实验和理论的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
科学态度
②锻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同一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领悟化学本身的美。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键的极性的
②分子的极性

设为重点的原因:它们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难点:判断分子的极性

设为难点的原因:对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有一定困难。

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共价键和分子立体结构的基础知识,已学习了求合力的方法;有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能力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建立,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上:学生学习了共价键后,容易考虑成键原子对共用电子对吸引力的大小和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温故知新 实验索引
建立模型 借助媒体
小组合作 反馈评价。
整堂课在老师主导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教法设计
猜想假设 独立思考
团结协作 交流评价


四、学法设计
(1)回忆:电负性、共价键
(2)组织学生书写H2O 、CCl4、O2、HCl、CO2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五.教学程序:
1.温故知新
(3)引导学生通过电子式,元素的电负性知识了解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之分,并形成相应的概念。
温故知新、衔接自然、
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HCl
Cl2
1.0
3.0
3.0
3.0
δ+
δ-
非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无偏移(电荷分布均匀)
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有偏移(电荷分布不均匀)
如何判断?
一、共价键分类
练习:指出下列微粒中的共价键类型
1、O2
2 、CH4
3 、CO2
4、 H2O2
5 、O22-
6 、OH-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极性键
(H-O-O-H)
极性键 非极性键
非极性键
极性键
通过设置相应的练习,进一步理解解键的极性产生的原因和判断的方法。
二.分子的极性.
1、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目的:通过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兴,并引导学生从结构出发去解决问题。
【实验】在酸式滴定管中,注入30 mL蒸馏水,夹在滴定管夹上,并在滴定管下方放一个大烧杯。打开活塞,让水缓慢下流如线状。把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或塑料棒接近水流,观察水流的方向有无变化;用CCl4代替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有无变化。
【思考】水分子是电中性的,为什么会被带电的塑料棒吸引?
【现象】水流方向有变化,而CCl4流的方向没有变化。
思考:为什么实验中水流方向有变化,而CCl4流
的方向没有变化?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
a.分子的跟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
判断
C=O键是极性键,但从分子总体而言CO2是直线型分子,两个C=O键是对称排列的,两键的极性互相抵消( F合=0),∴整个分子没有极性,电荷分布均匀,是非极性分子
180?
F1
F2
F合=0
b.建立模型降低难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正交分解法,求分子中各键的极性向量和
104?30'
F1
F2
F合≠0
O-H键是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O原子,由于分子是折线型构型,两个O-H键的极性不能抵消( F合≠0),∴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均匀,是极性分子
思考与交流:
H2 O2 Cl2 P4 C60
CO2 BF3 CH4
HCl
HCN H2O NH3 CHCl3
小结:
c.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关系:
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极性分子
对称
不对称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4
4
非极性分子
C
+3
3
非极性分子
B
+4
4
非极性分子
C
-2
4
极性分子
C
-3
5
极性分子
N
-2
4
极性分子
C
d.填写表格发现判断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
若分子的中心原子化合价绝对值等于其价电子数,则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 中心原子 中心原子化合价 中心原子价电子数 分子的极性
CO2
BF3
CH4
HCN
NH3
CHCl3
积极评价反馈,发现错误,引导纠正。
课堂练习:
1、带静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下列液体的细流,细流会发生偏转的是 ( )
A.苯 B.二硫化碳 C. 溴水 D.四氯化碳
C
2、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
A、 CO2、H2S B、CH4、C2H4
C、 Cl2、C2H2 D、NH3、HCl


B
一、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
间构型
1. 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
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课堂小结
二、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完善,使学生掌握新知、形成能力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类型
决定因素

联系
说明

7、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课时作业1-8必做,9-12选做




意图: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高, 从而达到 “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分子的的性质(一)
一、键的极性
二、分子的极性
非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无偏向(电荷分布均匀)
1、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有偏向(电荷分布不均匀)
2、判断方法:成键的电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
1、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
2、判断方法: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是否重合
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
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