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
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
2.[2020·四川教考联盟高三毕业班诊断]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洋务运动的历史事实更加多元
B.历史叙述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
C.历史认识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
D.社会观念对历史认识影响减弱
3.中日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光绪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这一战略的实施( )
A.摆脱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控制
B.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
C.增强了洋务运动办厂的能力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4.[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和发展;而南通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上述现象说明( )
A.农工互动关系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B.近代手工棉纺织生产实现了质的突破
C.手工棉纺织业阻碍了洋纱、洋布的进口
D.近代棉纺织工业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5.[2020·江西上饶重点中学联考]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
A.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
B.中国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中国改变贸易逆差态势
D.中国经济畸形有所改变
6.[2020·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入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粮食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1923~1927年间粮食入超量年均3 842万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B.一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
C.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
D.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7.老舍《茶馆》第一幕中有一段王利发与崔久峰的对话。(时间:1898年初秋。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王利发:你看秦二爷,他又办工厂,又忙着开银号。崔久峰: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材料中的对话,揭示了( )
A.北京人不论国事的恬淡生活
B.实业救国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C.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难以持久
8.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
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
9.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10.[2019·山东德州一模]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11.[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下图为1898年《申报》刊登的“新式脚踏车”广告。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12.[2020·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
A.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
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
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
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四川南充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被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并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16分)
14.[2020·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
企业 类别 国企 (%) 私企 (%) 企业 类别 国企 (%) 私企 (%) 企业 类别 国企 (%) 私企 (%)
水电 工业 89 11 木材及 建筑工业 4 96 土石品 工业 49 51
冶炼 工业 90 10 化学 工业 75 25 服饰品 工业 8 92
机械制 造工业 73 27 饮食品 工业 23 77 文化 工业 16 84
电器制 造工业 89 11 纺织 工业 49 51 杂项 工业 6 94
资料来源:经济部统计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2年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资料,《关于论述中国事业建设报刊资料(1936~1947)》。
上面是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单元综合测试八
1.解析: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体现的是进出口总额差值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与关税无关,故C项错误;晚清民族工业兴起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2.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80年代出现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这一变化反映了时代的不同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故选C项。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立场等因素会出现多元化,历史事实不会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而非历史叙述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观念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认识,而非影响减弱,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根据材料“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鼓舞了民间设厂的信心,故选B项。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排除A项;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排除C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村棉花种植业和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又挽救了大生纱厂,并推动了大生纱厂的迅速发展,说明农业、农民与手工业生产的互动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表明,手工棉纺织业使用机纱进行生产,虽然纺与织分离,但没有脱离手工生产,不属于质变,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手工棉纺织业影响洋纱、洋布进口的信息,C项错误;国内市场对机纱的需求虽挽救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明近代棉纺织工业产品以内销为主要出路,D项错误。
答案:A
5.解析:据材料“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可知我国进口总额不断增加,出口工业总额逐步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至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我国进口额远远超过出口额,说明我国贸易逆差严重,排除B项;据上表可知,我国贸易逆差严重,排除C项;依据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粮食与棉花都由出超变为入超,说明国内棉花加工产业与粮食加工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故选A项;一战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国内民族工业萧条,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棉花与粮食不能代表整个外贸状况,这种说法以偏概全,排除C项;关税主权是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表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列强的压制,难以持久,故选D项。
答案:D
8.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先后受到中国上海和日本等地发式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兴汉头”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反清思想,说明近代风俗变化受社会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女性社会地位,A项错误;材料中“兴汉头”反映的是反对清政府统治,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体现,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答案:D
10.解析:依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女性的行为由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反映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出现“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现象,只是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开放程度高的大城市,不能反映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现象的出现,是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与民主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近代女性地位的提高,而娱乐场所繁荣的说法不合考查主旨,故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末《申报》刊登了“新式脚踏车”广告,这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近代化的冲击,故选B项。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而题干中的一则广告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农耕文明正在转型而不是衰微,并且在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一则广告,没有反映出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D项。
答案:B
12.解析:题干只是一则征婚广告,不能夸大为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在广大的中国农村,传统婚姻习俗并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在当时中国的农村中,婚姻的主婚权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C项错误;受到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而题干中的征婚广告正是这种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
13.解析:第(1)问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等特点。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以从对社会经济、社会风气及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可以从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9分)
(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6分)
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
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4分)
14.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提取观点,根据表格可以从“国家资本企业注重重工业的发展”而“私人资本致力于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的角度提取;论证结合表格内容从“抗战时期国家资本加强了对军事相关重工业的控制和建设”“私人资本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也体现了私人资本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资本企业注重重工业的发展。(2分)
阐述:重工业与国防军事紧密相连。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满足了持久抗战的需要;重工业对资金、技术要求高,私人资本无力投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满足抗战的需要实行了统制经济,加强了对军事相关重工业的控制和建设。(10分)
示例二:论题:私人资本致力于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2分)
阐述:近代中国的私人资本相对较弱且技术落后,抗战需要大批的生活物资,这就为私人资本投资轻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机遇。私人资本在轻工业和服务业方面的投入较大,既说明私人资本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也体现出私人资本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10分)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