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健康问题;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并且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给自己健康打分认识到健康的定义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情绪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学会保持愉快心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关注心理健康;帮助别人保持愉快心情,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2.难点
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以谈话法为主
学法指导
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各位同学,在人的一生中有着许多美好的追求,其中健康是首要的,是永恒的话
题。那么什么是健康?你想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讲授新课
(1)给你的健康打分
生:学生课堂上完成书上74—75页的25道测试题
师:强调注意事项:如实填写、独立完成、不要有心理负担等。
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测试题的类型,思考健康包括哪几个方面?
师:在学生得出各自的分数之后,教师从测试题的具体内容中,讨论总结出健康的三个方面: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
(由于此类型的测试题颇受学生欢迎,所以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这个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健康三方面的关系:相互影响。同时,学生也明确了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的较好,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这一点其实是学生做此测试题最受益的地方,可以指明自己今后在健康方面的努力方向。)
(2)保持健康的方法
生:针对健康的三个方面,说说相应的保持健康的方法。
师:进行总结,给学生建立一个保持健康的总体印象,大致了解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保持愉快的心情──探讨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师:青少年阶段,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为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不良情绪的
方法。怎样保持愉快的心情?你有什么高见?
生:小组讨论,将方法记录在记录本上,自由发言
师: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并归类,大致包括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自我安慰等。
师:点评并纠正学生列举的不合适的方法。如吸烟、饮酒、打架、暴饮暴食、成天打游戏、上网、乱敲公物、在教室内乱吼乱叫等。
列举更多的科学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痛哭一场、参加体育运动、听音乐、逛街、阅读、郊游、看电影、暗示自己战胜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等等)
反馈检测
1.下列哪项与社会适应能力无关( )
A交朋友 B充足的睡眠
C接受帮助 D尊重别人的权利
2.下列最有利于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项是( )
A多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B经常向朋友诉说烦恼
C多去娱乐场所 D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3.下列选项中,属于评价心理健康一项的是( )
A我的体重在正常范围 B我能原谅别人的缺点或错误
C我的食欲很好 D我的身体很灵活
4.下列能表明青年人心里不健康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情绪稳定 B喜怒无常,好吵好闹
C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D自尊自重,心理平衡
5.当你生气、烦恼甚至感到焦虑、抑郁时,不应该( )
A做点别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B向自己的亲人或知心朋友倾诉
C向爸、妈发脾气,来宣泄一下 D找一个理由自我安慰
6.下列各项中,既能体现心理健康又能体现社会适应状况的是( )
A我的食欲很好
B我能原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C我早上起来感到身体很舒服
D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向我的朋友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
7.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最理想( )
A对人生悲观失望,不存在任何幻想的小华
B没有生病,但精神萎靡不振的小菊
C虽然没钱,但乐于助人的小红
D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小明
8.下列各项中,能调节青少年情绪、保持愉快心情的是( )
A激烈的竞争 B烦恼时对着沙袋猛打
C赌博 D吸烟
9.下列关于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没病没灾就是健康
B肌肉发达、强健有力就是健康
C能吃能睡就是健康
D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10.下列叙述中不利于健康的一项是( )
A和谐运动,睡眠适度 B合理膳食,平衡营养
C心情焦虑,精神抑郁 D热爱生活,胸襟坦荡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评价并揭示自己家人或亲友中间存在的健康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板书设计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一、什么是健康?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态
二、保持愉快的心情
转移注意法、合理宣泄法、自我安慰法
教后反思
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中,都首先体现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学习、生物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不是以学会本节课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过程、心理和动机,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意在站在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