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中考文言文史传类作品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中考文言文史传类作品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9 15: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考文言文史传类作品
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

一、文言文史传类书籍的体例

史传文,即记述历史事件的散文,也叫历史散文。
史传类书籍的体例主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
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等。编年体以时间为纲,线索清晰,背景明确,系统性比较强。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等。这种体例便于集中、具体地描写历史人物。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元,记述历史事件,如《国语》《三国志》等。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主,史料取舍谨慎,考证翔实,文字质朴,叙事清晰,文笔流畅。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这篇短文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文章短小精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权的深谋远虑、循循善诱,吕蒙的知错必改、坦率真诚,鲁肃的由衷赞叹,都刻画得非常真切。课文的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侧面描写的手法也显得自然生动。


《陈涉世家》: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课文首先写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过程中的“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等语言,表现陈胜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再写被困大泽乡时陈胜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表现其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又通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两件为起义造势之事,表现陈胜足智多谋;而起义之前的一番鼓动人心的讲话,则表现了陈胜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号召力,以及强烈的反抗意识。课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使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文言文史传类作品的特点

文言文史传类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宋史》《明史》等。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越的才能。
三、文言文史传类作品的常见考点

(一)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刻画人物的技巧。
(三)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文言文史传类作品的解题技巧
(一)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
1.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在同一事件中,对待同一问题处理的不同方式以及心理反映,都会表现出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概括人物个性的基本依据。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分析人物的个性。
3.通过人物活动的细节分析人物的个性。
4.了解古代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包括: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正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
(二)刻画人物的技巧
1.故事化手法,将人物置于矛盾的风头浪尖,在紧张的故事情节里刻画人物性格,如《陈涉世家》。
2.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如司马迁写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就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
3.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细节的正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透视核心事件。通过透视作者对核心人物的描写,对核心事件的叙述,对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类文章,通过作者对谈论的人、事、物所持的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指文章的中心句,段落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述性、议论性的语句。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义,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3.了解写作目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明确交代;有的则隐含在文章材料的选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五、实战训练
陈 禾
1.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2.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3.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翻译原文:
第1段: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二年进士。当时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第2段: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第3段: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你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粗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参考答案:
陈禾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进谏方式上,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即委婉进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 、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赞成邹忌,原因是采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或赞成陈禾,原因是陈禾的方式更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六、归纳“三次审读”法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四大“读点”:
一是人物。即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
二是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三)回读文章,完成答题。
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依照整体阅读的原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根据要求进行答题。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