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儒林外史》其实并不难(三)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读15-16回,了解了早期匡超人的样子。
贫穷苦寒却内心纯良
努力勤奋又孝顺善良
忠厚老实又知恩图报
能干勤劳,办事利落
周到细心,孝顺至极
情商颇高,伶牙俐齿
能说会道,精明讲理
精力充沛,不知疲倦
身手敏捷,沉着冷静
纯良农家子形象
早期匡超人形象
第一部分:匡超人幸得“良朋” 为谋利参与作假
匡超人参与了两场重要案件,都与作假有关。
第一个案件:伪造朱签,买卖使女
第二个案件:伪造身份,替人考试
1.第一个案件“伪造朱签,买卖使女”
潘三问是何事。老六道:“昨日钱塘县衙门里快手拿着一班光棍在茅家铺轮奸,奸的是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叫做荷花。这班光棍正奸得好,被快手拾着了,来报了官。县里王太爷把光棍每人打几十板子放了,出了差,将这荷花解回乐清去,我这乡下有个财主姓胡,他看上了这个丫头,商量若想个方法瞒的下这个丫头来,情愿出几百银子买他。这事可有个主意?”潘三道:“差人是那个?”王老六道:“是黄球。”潘三道:“黄球可曾自己解去?”王老六道:“不曾去,是两个副差去的。”潘三道:“几时去的?”王老六道:“去了一日了。”潘三道:“黄球可知道胡家这事?”王老六道:“怎么不知道,他也想在这里面发几个钱的财,只是没有方法。”潘三道:“这也不难,你去约黄球来当面商议,”那人应诺去了。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潘三,表面上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官府办事员,也是匡超人落魄时的靠山。
话说匡超人睡在楼上,听见有客来拜,慌忙穿衣起来下楼。见一个人坐在楼下,头戴吏巾,身穿无缎直裰,脚下虾膜头厚底皂靴,黄胡子,高颧骨,黄黑面皮,一双直眼。 ——潘三其人
布政司——明清两代有布政使司这个衙门机构,又叫藩司衙门。级别为三品,地方的一种高级官吏。地位仅次于总督和巡抚,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潘三道:“这一班人是有名的呆子。这姓景的开头巾店,本来有两千银子的本钱,一顿诗做的精光。他每日在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刷子刷头巾,口里还哼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把那买头巾的和店邻看了都笑。而今折了本钱,只借这做诗为由,遇着人就借银子,人听见他都怕。那一个姓支的是盐务里一个巡商,我来家在衙门里听见说,不多几日,他吃醉了,在街上吟诗,被府里二大爷一条链子锁去,把巡商都革了,将来只好穷的淌屎!二相公,你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选自《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一切不赚钱的事情都是“混缠”,唯钱是尊。
对那些假名士们的不屑一顾。
潘三叫切一只整鸭,脍一卖海参杂脍,又是一大盘白肉,都拿上来。饭店里见是潘三爷,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捡上好的极肥的切来,海参杂脍加味用作料。两人先斟两壶酒。酒罢用饭,剩下的就给了店里人。出来也不算账,只吩咐得一声:“是我的。”那店主人忙拱手道:“三爷请便,小店知道。”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潘三,说到底就是一个市井奸棍,权力极大可以只手遮天,张扬跋扈堪称当地一霸。
2.第二个案件“伪造身份,替人考试”
潘三打听得宗师挂牌考会稽了,三更时分,带了匡超人,悄悄同到班房门口。拿出一顶高黑帽、一件青布衣服、一条红搭包来,叫他除了方巾,脱了衣裳,就将这一套行头穿上。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不可有误。把他送在班房,潘三拿着衣帽去了。 交过五鼓,学道三炮升堂,超人手执水火棍,跟了一班军牢夜役,吆喝了进去,排班站在二门口。学道出来点名,点到童生金跃,匡超人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便不归号,悄悄站在黑影里。匡超人就退下几步,到那童生跟前,躲在人背后,把帽子除下来与童生戴着,衣服也彼此换过来。那童生执了水火棍,站在那里。匡超人捧卷归号,做了文章,放到三四牌才交卷出去,回到下处,神鬼也不知觉。发案时候,这金跃高高进了。
——选自《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科举考试秩序相当混乱,各种浑水摸鱼的情况层出不穷。
鲍文卿领了命,父子两个在察院里巡场查号。安庆七学共考三场。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到了抢粉汤包子的时候,大家推成一团,跌成一块,鲍廷玺看不上眼。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上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被鲍廷玺看见,要采他过来见太爷。鲍文卿拦住道:“这是我小儿不知世事。相公,你一个正经读书人,快归号里去做文章。倘若太爷看见了,就不便了。”忙拾起些土来把那洞补好,把那个童生送进号去。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武书道:“这一回朝廷奉旨要甄别在监读书的人,所以六堂合考。那日上头吩咐下来,解怀脱脚,认真搜检,就和乡试场一样。考的是两篇《四书》,一篇经文。有个习《春秋》的朋友竟带了一篇刻的经文进去。他带了也罢,上去告出恭,就把这经文夹在卷子里,送上堂去。
——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
在这样的混乱的科举考试背景下,潘三这样的市井奸棍就有了巨大的经营市场,而匡超人也成为了助人舞弊,破坏秩序的推波助澜者。
潘三收进去,随即拿二十两银子递与匡超人,叫他带在寓处做盘费。匡超人欢喜接了,遇便人也带些家去与哥添本钱。书坊各店也有些文章请他选。潘三一切事都带着他分几两银子,身上渐渐光鲜。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第一次“伪造朱签,买卖使女”,匡超人获利20两。
每二次“伪造身份,替人考试”,匡超人获利整整200两。
从这段描写中,你能从细节描写中看出匡超人的变化吗?
变化一:
此时的匡超人已然变成一个是非不分,见钱眼开,为虎作伥,唯利是图的人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只要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
(一)为“钱”而变
第二部分:提了优行送旧爱 知县说媒娶二房
那访牌上写道:“访得潘自业(即潘三)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占身体,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无所不为。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于光天化日之下!为此,牌仰该县,即将本犯拿获,严审究报,以便按律治罪。毋违。火速!火速!”那款单上开着十几款:
一、包揽欺隐钱粮若干两;一、私和人命几案;一、短截本县印文及私动朱笔一案;一、假雕印信若干颗;一、拐带人口几案:一、重利剥民,威逼平人身死几案,一、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几案;……不能细述。匡超人不看便罢,看了这款单,不觉飕的一声,魂从顶门出去了。
匡超人看了之后,登时面如土色......口里说不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
——选自《儒林外史》第十九—二十回
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给谏道:“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汉摽梅之侯了。但这事也在我身上。”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1.心理描写很能折射出一个人物的性格,此时的匡超人变了,他已然变成一个爱撒谎,好面子的人了。
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2.心理描写很能折射出一个人物的性格,此时的匡超人变了,他已然变成一个不知廉耻,卑鄙虚伪的人了。
揭去方巾,见那新娘子辛小姐,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人物又标致:嫁装又齐整。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在九霄云外去了。自此,珠围翠绕,宴尔新婚,享了几个月的天福。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3.心理描写很能折射出一个人物的性格,此时的匡超人变了,他变得见色忘义,道德沦丧,无情无义。
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一进杭州城,先到他原旧丈人郑老爹家来。进了郑家门,这一惊非同小可:只见郑老爹两眼哭得通红,对面客位上一人便是他令兄匡大,里边丈母嚎天喊地的哭。匡超人吓痴了,向丈人作了揖,便间:“哥几时来的?老爹家为甚事这样哭?”......匡大道:“自你去后,弟妇到了家里,为人最好,母亲也甚欢喜。那想他省里人,过不惯我们乡下的日子。况且你嫂子们在乡下做的事,弟妇是一样也做不来;又没有个白白坐着,反叫婆婆和嫂子伏侍他的道理,因此心里着急,吐起血来。靠大娘的身子还好,倒反照顾他,他更不过意。一日两,两日三,乡里又没个好医生,病了不到一百天,就不在了。我也是才到,所以郑老爹、郑太太,听见了哭。”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细节描写最能彰显人物性格,除了心理描写这个细节,还有神态描写。从“别过辛小姐的一包眼泪”到“郑氏正房妻子的几滴眼泪”,你能读出这眼泪里复杂的情感吗?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匡超人的这几点泪有真情也有假意。
真就真在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郑氏妻子的死也是他没有料想到的。所以止不住落泪,是有真情的流露。
假意是他的心里还在暗自庆幸:幸亏郑氏死了,要不然停妻娶妻也不好交代,这几滴眼泪完全是给别人看的,虚情假意。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4.我们在这两段眼泪的对比中,发现了一个变化了的薄情寡义,虚伪龌龊的匡超人。
1.我父亲在家有病,于今不知存亡…”说着,那眼泪豆子大掉了下来。
2.“还想着家去看看尊公么?”匡超人见问这话,又落下泪来。
3. 匡超人接了衣裳,银子,两泪交流道:“匡迥何以为报?”
4. 匡超人依依不舍……只得洒泪告辞。
5. 兄弟两个听着哭了,太公瞑目而逝,阖家大哭起来。
6. 他一面吩咐哥嫂家里事务,洒泪拜别母亲。
7. 匡超人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
8.“病了不到一百天,就不在了……”。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
请观察这八次眼泪,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匡超人的眼泪真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假。以前的眼泪都是真情流露,止都止不住,后来的眼泪是虚情假意,想流都难。
变化二:
此时的匡超人变了,他变得爱撒谎,好面子;不知廉耻,卑鄙虚伪;见色忘义,道德沦丧,无情无义;寡情薄意,虚伪龌龊。
(二)为“色”而变
第三部分:吹牛扯皮自摆谱 先儒匡子露“真尊”
匡超人道:“还不是下土的事哩。我想如今我还有几两银子,大哥拿回去,在你弟妇厝基上替他多添两层厚砖,砌的坚固些,也还过得几年。方才老爹说的,他是个诰命夫人(“诰命夫人”就是封诰之意,是帝王对有功的官员的先代和妻室的封典诰命)。到家请会画的替他追个像,把凤冠补服画起来,逢时遇节,供在家里,叫小女儿烧香,他的魂灵也欢喜。就是那年我做了家去与娘的那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家请酒,叫娘也穿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哥将来在家,也要叫人称呼‘老爷’。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子。我将来有了地方,少不得连哥嫂都接到任上同享荣华的。”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骄傲自大,毫不谦虚,甚至是厚颜无耻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1.丝毫不念旧情,典型的忘恩负义“白眼狼”。
2.满口仁义道德却拿腔拿调,厚颜无耻。
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3.狂妄自大,贪图功名,他被虚名晃瞎了眼,他早就忘记了读书的目的,只剩下“名利”二字。
幽默的讽刺
变化三:
此时的匡超人已然变成一个骄傲自大,忘恩负义,厚颜无耻,贪图虚名的人了。
追名逐利最终都是一场浮云啊!
(三)为“名”而变
贫穷苦寒却内心纯良
努力勤奋又孝顺善良
忠厚老实又知恩图报
能干勤劳,办事利落
周到细心,孝顺至极
情商颇高,伶牙俐齿
能说会道,精明讲理
精力充沛,不知疲倦
身手敏捷,沉着冷静
纯良农家子形象
是非不分,见钱眼开
为虎作伥,唯利是图
喜欢撒谎,极好面子
不知廉耻,卑鄙虚伪
无情无义,道德沦丧
寡情薄意,虚伪龌龊
骄傲自大,忘恩负义
厚颜无耻,贪图虚名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变化
?
匡超人分别因钱而变,因色而变,因名而变。“钱”“色”“名”就构成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众生相。那些蝇营狗苟的人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人们顶礼膜拜的争相追逐的都是这些东西。封建社会里那些痴迷科举、追逐名利、肮脏不堪、腐朽不公时时刻刻都在人们周围泛滥。
正如丑陋的种子开不出美丽的花,匡超人在这样一个大熔炉里成长,时时刻刻被包裹着,畸形之态也就自然而然了。
如果你是那个早期的匡超人,
你会变成后来的他吗?
期待下次相约
《花开两朵——谈沈琼枝和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