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压强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7压强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1 09: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7 压强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液体内部没有压强???????????B.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没有压强
C.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D.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跟液体密度无关
2.在下图中,正确表示压力的是 (??? )
A.????B.? C.????D.
3.如图为盛有一定体积饮料的饮料瓶,正放时饮料对瓶底压强为P1,瓶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1(如图甲);倒放时饮料对瓶盖压强为P2,瓶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2(如图乙)。关于P1、P2、F1、F2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P1=P2? ?F1>F2???B.P1=P2 ??F1=F2 ???C.P2F2???D.P1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4.如图,一木块静止在盛满水的容器中。现将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水对容器底部的 (??? )
A.压力不变,压强不变???????B.压力变大,压强变大
C.压力不变,压强变大???????D.压力变大,压强不变
5.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
A.图中刀刃磨得很薄 ???B.图中盲道上凸起的圆点
C.图中安全锤头部做成锥形 ??D.图中汽车安全带做得较宽
6.若向某容器内匀速注水,得到注水过程中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与注水时间的关系如下左图所示,则下列最符合该曲线的容器是 (??? )
A.??B.???C.???D.
7.如图除示、由三块材质和大小均相同的长方体1、2、3拼成的正方体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在B上方中央再放置一较大的正方体A。若将B中间的长方体2抽掉后,正方体A对B压强的变化量为△P1, 地面所受压强的变化量为△P2。关于△P1与△P2的大小关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P1一定大于△P2?B.△P1一定等于△P2??C.△P1可能大于△P2?D.△P1一定小于△P2
8.如图是小晨同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的图,用两手的食指分别压在铅笔的两端,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图甲小晨右手手指对铅笔水平向左施加的力与图乙中她上方手指对铅笔竖直向下施加的力大小相等,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两手食指对铅笔在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B.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时应选择甲图方案
C.乙图中上方食指受到的压强肯定比下方食指受到的压强大
D.图甲中右手手指受到的压强肯定与图乙中上方手指受到的压强相等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9.如图所示,将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木块分两部分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等于 (??? )
A.3:5???? ?B.3:2???????C.2:5????????D.9:10
10.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烧杯内装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在两烧杯中,距离杯底同一高度处有A、B两点,已知A、B两点压强相等,则烧杯甲、乙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大小关系为 (??? )
A.p甲<p乙?????B.p甲>p乙??????C.p甲=p乙??????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1.高度相等的柱形物体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A、B底面积之比为3:2,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2:1,对地面压强分别为pA、pB .将A沿水平方向切去1/2的高度,B沿竖直方向切去1/2的宽度,则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A′、pB.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pA:pB=2:1???B.pA′:pB′=2:3????C.pA:pA′=1:1????D.pB:pB′=2:1
12.一本厚字典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现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将字典向右推,使其一部分离开桌面至图(b)所示的位置,在此过程中,字典对桌面的压力F和压强P的变化情况是 (??? )
A.F增大,p不变???B.F减小,p不变???C.F不变,p减小???D.F不变,p增大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3.如图,在水平桌面上竖立着三个柱状物甲、乙、丙,它们的高度均为h,均为实心匀质,甲、乙、丙的底面分别是半径为R的圆面、边长为a的正方形、半径为r的圆面。已知:2R>a>2r,它们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P丙 ,则甲、乙、丙材料的密度比较,正确的是 (??? )
A.ρ甲>ρ乙>ρ丙????B.ρ甲=ρ乙>ρ丙????C.ρ甲<ρ乙<ρ丙????D.ρ甲=ρ乙=ρ丙
14.一只烧杯放在斜面上,烧杯内盛有某种溶液,如图所示,则该溶液对杯底A、B两点的压强pA和pB的大小关系是 (??? )
A.pA>pB?????B.pA=pB??????C.pA15.如图所示的装置可能是用来研究 (??? )
A.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B.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16.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现将两物体均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则 (??? )
A.若切去相等质量,甲被切去的厚度一定小于乙??
B.若切去相等质量,甲被切去的厚度可能小于乙
C.若切去相等体积,甲对地面的压强一定小于乙???
D.若切去相等体积,甲对地面的压强可能小于乙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7.某同学用如图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容器中加入液体后,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图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
A.? B.? C.? D.
18.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分别侧放和平放着完全相同的两块砖A和B.在砖B上面放有重力不计的薄壁容器C(不考虑容器的厚度).C中装有水,密度为ρ水,砖A和B的密度均为ρ,上表面到水平地面的距离分别为h1和h2 ,C与砖B和砖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分别为SC和SB, 且SC= 1/6SB.已知砖B和砖A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薄壁容器C中水的深度为 (??? )
A.??????B.??????C.??????D.?
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
19.如图,实心正方体A、B的材质与表面粗糙程度相同,且mA:mB=1:8,A、B叠放于水平地面,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种情况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________,水平推力F甲:F乙=________。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0.一块长方体橡皮,重为 0.3N,侧放于水平桌面上时,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 1×10-3m2,如图所示。它对桌面的压强是________Pa。若沿 ab 方向竖直向下切去一块,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橡皮的密度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1.底面积不等的甲乙两个柱形容器,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可能使两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相等的方法是:分别从两容器中抽出相同________?(选填“体积”、“质量”)的水和煤油.
22.如图所示,两支相同的试管,内盛等质量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比较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的大小关系是p甲________p乙(填“>”“=”或“<”)。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3.如图,一只盛满水的塑料瓶,右侧开有a、b、c三个小孔,甲、乙分别为拧紧瓶盖和打开瓶盖时水流出的情形,从图可看出,a、b、c三个小孔,________孔水的流速最大,比较三孔水流情况可得出水________水的压强越大.
24.如图所示,一个未装满水的瓶子,正立在水平桌面上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1,瓶底受到水的压力为F1;倒立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2 ,瓶盖受到水的压力为F2 ,则p1________p2 , F1________F2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5.有一个重为G0牛顿的空心金属球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完全浸没入一种密度为ρ1千克每立方米的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空心金属球重力的1/5,如图所示的另一容器,上部的横截面积为S1平方米,底部的横截面积为S2平方米,里面盛有密度为ρ2千克每立方米的另一种液体,ρ1:ρ2=2:5,若把空心金属球放到这个容器的液体中待其静止后(容器足够大),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为________?Pa,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力为________N(g取10N/Kg).
26.下表是某同学在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实验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比较序号为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种液体中,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比较序号为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比较序号为________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三、实验探究题
27.小晨和同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水或盐水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凸起,实验现象如图 1(a)、(b)、(c)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实验小组的同学提出猜想:
①根据图 1(b)和(c),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________有关;
②根据图 1(a)和(b),小组同学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晨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距液面的距离 h 有关;小萍则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距容器底部的距离 d 有关;
(2)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接着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分别竖直插入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并设法改变 h 和 d,通过在玻璃管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位置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 2 所示。然后通过测量玻璃管中所加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 p,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6(或 2 与 7,或 3 与 8,或 4 与 9,或 5 与 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距液面的距离 h 相同, 距容器底部的距离 d 相同,________;
②小晨分析实验序号 3 与 4 与 5(或 8 与 9 与 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 d 相同,液体内部压强 p 与 h 成正比;小萍分析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或 6 与 7 与 8)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压强 p 与 d 成反比。小晨和小萍的结论,你认为是错误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8.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__法。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________和________所示实验。
(4)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
29.在一个空塑料瓶瓶壁的不同位置打三个孔,并把它浸在水槽里,如图所示,根据 a 孔进水情况,画出另两个小孔进水水流的大致轨迹。并说明理由。

30.如图1,一只底小口大的杯子(上下底均密封),底面积S1为20厘米2,底面积S2为30厘米2。杯内盛有质量为230克,深h为10厘米的水。此时杯底S1受到水的压力为F1,杯底S1受到水的压强为p1。已知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可用公式p=ρgh计算,其中ρ为液体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h为处于液体中的深度(单位为米)。
(1)F1的大小为________牛。
(2)请对F1与杯内水的重力G之间的大小关系作一对比,并对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该杯子倒置(如图2),杯底S2受到水的压力为F2 ,杯底S2受到水的压强为p2, 则p1________p2 , F1________F2。(以上两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第30题图 第31题图
31.实心长方体甲和长方体乙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如图1)。甲的质量为12千克,密度为0.6×103千克/米3 ,底面积为4×10-2米2。乙的质量为5.4千克,底面积为6×10-2米2。
求:
(1)图1中,长方体中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2)图1中,长方体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若在甲的上方水平截去一段,并将截下部分叠放在乙的正上方后(如图2),甲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恰好等于此时乙对水平地面压强,则甲截下部分的高度为多少米?




3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三个底面积均为500cm2的薄壁容器,容器内装有适当的水,在圆柱形的乙容器中放入一个密度为0.6×103kg/m3.体积为1dm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现用力F将木块刚好压没于水中静止,水未溢出.求:
(1)静止时所施加的压力F的大小;
(2)乙容器中木块被压没后和没有放入木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3)若也将木块压没于甲、丙两容器中(木块未触底、水未溢出),静止时判断三容器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的大小关系.





33.如图所示,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___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 (填写正确选项前字母)方法可以进行调节。
A.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B.向U形管内添加适量水
C.从U形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3)比较乙图、丙图和丁图,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
(4)在乙图中,若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若在进行步骤(4)时,图乙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h=5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约为________Pa.(大气压强p0=1.01×105pa,ρ盐水=1.2×103kg/m3 , ρ水=1.0×103kg/m3 , g=10N/kg)
34.如图所示,高为 0.3 米、底面积为 0.02 米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 A 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内装有重为39.2牛、深度为0.2米的水。
(1)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水 ;
(2)若容器重为10牛,求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容;
(3)现将底面积为 0.01 米2的实心圆柱体 B 竖直放入容器 A 中,水恰好不溢出,此时容器 A 对地面的压强增加量 Δp 容恰好等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加量 Δp 水,求圆柱体 B 的质量 m。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A、液体内部没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A错误;
B、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没有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B错误;
C、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符合液体内部压强特点,C正确;
D、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跟液体密度无关,液体压强与深度和密度有关,D错误。
2.C
【解析】A、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地面受到的,作用点在地面,A错误;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方向垂直于斜面,且是斜面受到的力,B错误;
C、压力垂直于接触面且指向被压的物体,作用点在接触上,表示正确,C正确;
D、压力垂直于接触面且指向被压的物体,D错误。
3. D
【解析】据图可知,正放时的水面高度比倒放时水面高度小,根据公式可知,饮料对瓶底的压强P14. A
【解析】一木块静止在盛满水的容器中,现将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随着木块的浸没,会有水不断排出,而排出水的体积等于木块的体积,即水面的高度不变;根据公式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不变;根据公式F=pS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5. D
【解析】A.刀刃磨得很薄,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A不合题意;
B.盲道上凸起的圆点,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以通过脚的感觉不同引导盲人前进,故B不合题意;
C.安全锤的头部做成锥形,受力面积小压强大,有利于快速击碎窗户玻璃,故C不合题意;
D.汽车的安全带做的较宽,可以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佩戴更舒适,故D符合题意。
6. C
【解析】A.容器上大下小,随着水流的注入,水面高度上升的越来越慢,那么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增加量越来越慢,故A错误;
B.容器上小下大,随着水流的注入,水面高度的上升越来越快,那么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增加量越来越快,如下图:,故B错误;
C.容器中间大两端小,因此随着水流的注入,水面高度的增加量先变小后变大,那么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也是先变小后变大,如下图:,故C正确;
D.容器中间小两头大,变化正好与C中相反,如下图:,故D错误。
7. B
【解析】设物体A的重力为GA , 每个小长方体的重力为G,底面积为S;
原来A对B的压力为GA ,A与B的受力面积为3S,
那么A对B的压强:;
若将B中间的长方体2抽掉后,A对B的压力为GA , A与B的受力面积为2S,
这时A对B的压强:;
那么A对B的压强变化量为:;
原来B对地面的压力为GA+3G,A与B的受力面积为3S,
那么B对地面的压强:;
若将B中间的长方体2抽掉后,B对地面的压力为GA+2G,A与B的受力面积为2S,
这时B对地面的压强:;
那么B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为:;
那么△p1=△p2 ,故B正确。?
8. C
【解析】A.图甲中两手食指对铅笔在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支铅笔上和同一直线上,所以是平衡力,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压力的大小相等;乙方案中,下面的手指受到的压力等于施加的压力与铅笔重力之和,因此比上面的手指受到的压力大,因此应该选择甲方案,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乙图中,根据可知,笔尖对手指的压力比笔尾对手指的压力小,但受力面积较小,不能确定压强的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甲中右手手指受到的压强肯定与图乙中上方手指受到的压力相等,二者的受力面积相等,根据可知,二者受到的压强相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
9. D
【解析】甲:地面受到的压力为3G,受力面积为2S,那么对地面的压强为:;
乙:地面受到的压力为5G,受力面积为3S,那么对地面的压强为:;
那么: , 故D正确。
10. A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A、B两点的深度: ,
根据公式可知,当两点压强p相等时,甲液体的密度;
设A、B两点到烧杯底部的距离为h',
那么甲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
那么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
因为A、B两点压强相等,且 ,
所以:;
因为容器底面积相等,根据公式得到,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因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重力,所以它们的重力;
根据公式得到,两个烧杯对桌面的压力:;
根据公式可知,当容器的底面积相同时,甲、乙对桌面的压强:。
11. B
【解析】 A、B底面积之比为3:2 ,即 ;
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2:1,即 ;
根据公式 得到,
A、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 故A错误;
将A沿水平方向切去 , 压力就是变成原来的 , 但受力面积不变,
那么这时A对桌面的压强 , 故C错误;
B沿竖直方向切去 ?, 压力和受力面积都变成原来的 ,
那么这时B对桌面的压强: , 故D错误;
, 故B正确。
12. D
【解析】字典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字典的重力;字典在推动过程中,它的重力不变,因此桌面受到的压力不变;当字典的一部分离开桌面时,字典与桌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根据公式可知,在压力不变时字典对桌面的压强增大。
13. D
【解析】上下粗细一致的均匀柱体,它的体积V=Sh;
它对地面的压力;
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上面的式子说明:上下粗细一致的均匀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只与物体的密度和高度有关,与底面积无关。
因为: ,
所以:。
14.A
【解析】在图示烧杯中A、B的深度是指与水面的距离,所以A的深度大于B的深度。在同种液体中密度相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PA>PB , A选项正确。
15. A
【解析】A.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图示两图显示压强计金属盒深度相同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不一样,说明两杯液体的同样深度压强不同,所以判断出液体密度不同,装置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A正确;
B.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两图中深度相同不符合对照实验变量控制要求,B错误;
C.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两图中金属盒的朝向一致,不符合变量控制要求,C错误;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两图金属盒方向一致不是研究方向,D错误。
16. A
【解析】(1)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两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相同,∴ρ甲gh甲=ρ乙gh乙 ,
即ρ甲h甲=ρ乙h乙---------------①
由图可知:h甲>h乙 , ∴ρ甲<ρ乙 ,
(2)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质量时,∵m=ρv,∴ρ甲h甲2△h甲=ρ乙h乙2△h乙--------②由①②两式可得:h甲△h甲=h乙△h乙 , ∵h甲>h乙 , ∴△h甲<△h乙,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3)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体积时,
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甲′=ρ甲g(h甲-△h甲′)=ρ甲gh甲-ρ甲g△h甲′,
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乙′=ρ乙g(h乙-△h乙′)=ρ乙gh乙-ρ乙g△h乙′,
∵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体积,∴根据v=sh,得:h甲2△h甲′=h乙2△h乙′,
∵h甲>h乙 , ∴△h甲′<△h乙′,
又∵ρ甲<ρ乙 , ∴ρ甲g△h甲′<ρ乙g△h乙′,
又∵ρ甲gh甲=ρ乙gh乙 , ∴p甲′>p乙′,故C、D选项错误。
17. D
【解析】A图中隔板左右两侧都是水,且液面相平,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两边压强相等,橡皮膜不应有凹陷,选项A错误;
B图中隔板左右两侧都是水,且右边的液面高于左边,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右边压强大于左边,橡皮膜应向左凹陷,选项B错误;
C图中隔板左边是水,右边是盐水,液面相平,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右边压强大于左边,橡皮膜应向左凹陷,选项C错误;
D图中隔板左边是水,右边是盐水,液面相平,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右边压强大于左边,橡皮膜应向左凹陷,选项D正确。
18. C
【解析】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ρgh1 ,
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
∵pA=pB ,
∴ 。
故选C。
二、填空题
19. 4:1;1:1
【解析】(1)因为 mA:mB=1:8 , ,
根据公式 可知:;
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l3可知: ;
那么它们的底面积之比:;
甲和乙两种情况下,叠放物体对地面的压力:F=GA+GB;
那么甲乙两种情况对地面的压力之比:F压甲:F压乙=1:1;
根据公式可知: ;
甲和乙中,叠放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受到的拉力都等于摩擦力,
即F=f;
因为压力相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所以甲乙两种情况下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因此水平推力也相等,
那么 F甲:F乙 =1:1。
20. 300;不变;不变
【解析】橡皮对桌面的压强:;
沿ab方向竖直切去一块后,橡皮的体积和质量都减小,但密度与体积、质量无关,因此密度不变;
剩余的部分仍然是一个粗细一致的柱体,根据公式可知,密度不变和高度不变时,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21.体积
【解析】甲中的液体是水,乙中的液体是煤油,由于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分别抽出相同体积的甲、乙两液体,即抽出去的甲的质量较大,抽出乙液体的质量较 小,故在抽出的过程中,有可能导致剩余甲容器中液体的质量小于乙容器液体的质量,故可能出现两容器底所受的压强相等的情况.
22.>
【解析】由甲、乙液面相平可知,甲中液体的体积小于乙中液体的体积,两管内液体的质量相等,所以由公式ρ=m/V,可知,体积大小密度小,ρ甲<ρ乙。根据深度相同的密度小的压强小可知,P甲>P乙。
23.c;越深
【解析】从图可看出,a、b、c三个小孔,c孔处喷出的水流速最大,b孔处次之,a孔处最小.分析可知原因是:c孔处受到的压强最大,b孔处次之,a孔处最小.故比较三孔水流情况可得出水越深水的压强越大.
24.小于;大于
【解析】(1)由于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则对桌面的压力等于瓶子和水的总重力,即F=G,
所以,倒置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而受力面积减小,
由p=?得:倒置后对桌面的压强变大,即:p1<p2;
(2)正放时,瓶子中的水柱是粗细相同的,瓶子底部受到的压力等于瓶中水的重力;
倒放时,瓶子中的水柱上面粗,下面细,一部分水压的是瓶子的侧壁,瓶盖受到的压力小于瓶中水的重力;
因此即F1>F2 .
25.;G0
【解析】空心金属球完全浸没入一种密度为ρ1的液体中,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球的体积V,
根据称重法可知:金属球受到的浮力F浮1=G0﹣G0=G0 ,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1=ρ1gV=G0 ,
所以V= ,
已知ρ1:ρ2=2:5,
把金属球浸没放入第二种液体时,
它受到的浮力F浮′=ρ2gV=ρ1g×=2G0>G0 ,
由此可见,金属球静止时将浮在液面上,它受到的浮力F浮2=G0 , 即ρ2gV排2=G0 ,
所以,V排2=
液面上升的高度△h==;
放入金属球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p=ρ2g△h=ρ2g= ,
由p=得:
放入金属球后,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增大△F=△pS2=G0 .
26.1、4、5;1、2、3;5、6
【解析】从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在归纳时应注意变量的控制。控制同种液体和金属盒同一朝向,比较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即比较序号为1、4、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种液体中,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控制同种液体和金属盒同一深度,比较得出金属盒不同朝向时,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关系,即比较序号为1、2、3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控制金属盒同一深度和朝向,比较得出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关系,即比较序号为5、6的西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三、实验探究题
27. (1)液体密度
(2)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小萍;小萍所选的数据没有控制 h 相同
【解析】(1)①实验b和c中,深度h相同,但液体密度不同,因此: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2)①实验1和6中,6中液体密度大小,液体压强就大,因此得到结论:当距液面的距离 h 相同, 距容器底部的距离 d 相同,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②我认为小萍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小萍所选的数据没有控制 h 相同。
28.(1)泡沫的凹陷程度;转换法
(2)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甲;丙
(4)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解析】(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泡沫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甲、乙实验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因此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必须改变受力面积控制压力相同,应通过比较图甲和丙实验得到;
(4)探究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要控制压力相等,但小明没有控制压力相等,所以实验结论不可靠。
四、解答题
29. 解:如图所示。

理由: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相等,小孔 a、b 深度相同,液体对 a、b 两点的压强相同,因此水流喷射距离相同;小孔 c 深度较深,液体对 c 点的压强较大,因此水流喷射距离较远。
【解析】(1)水流距离的远近与出水口所处的深度有关;
(2)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0. (1)2
(2)F1(3)大于;小于
【解析】(1)水对杯底的压强p1=ρ液gh?=103kg/m3×10N/kg×0.1m=1000Pa;
水对杯底的压力F1=p1S1=1000Pa×20×10-4m2=2N;
(2)水的重力为:G=mg=0.23kg×10N/kg=2.3N;
那么:F1 原因是:杯子的侧壁承受了一部分压力;
(3)将杯子倒置后,水面高度h减小,根据公式p=ρ液gh
?可知,杯底受到水的压强会变小,即杯底受到的压强p1>p2;
由于杯子的侧壁会对水产生向下的压力,而这个压力会传递到杯底,所以倒置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2>G;
那么:F131. (1)F甲=G甲=12千克×10牛/千克=120牛
(2)F乙=G乙=5.4千克×10牛/千克=54牛
P乙=F乙/S乙=54牛/6×10-2米2=900帕
(3)设从甲上截下部分的重量为G???
(G甲-G)/S甲=(G乙-G)/S乙
(120牛-G)/4×10-2米=(54牛+6)/6×10-2米2????????
解得G=50.4牛
甲截去的体积V=G/ρg=50.4牛/(600千克/米3×10牛/千克)=8.4×10-3米3
甲截去的高度h=V/S=8.4×10-3米3/0.04米2=0.21米
【解析】(1)水平面上的压力等于这个面上物体的重力,根据 F 甲 =G 甲 =m 甲g计算长方体对水平面的压力;
(2)首先根据 F乙=G乙 =m乙g计算长方体乙对地面的压力,然后根据 计算乙对地面的压强;
(3)设截去部分的重力为G,那甲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为:G甲-G;乙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二者之和,即G乙+G;以压强相等为等量关系,利用公式 列出方程,计算出截去部分的重力G;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截去部分的体积,最后根据 计算出甲截去的高度。
32. (1)解:木块重力G木=mg=ρ木Vg=0.6×103kg/m3×1×10﹣3m3×10N/kg=6N.
由于木块完全浸没,则V排=V=1dm3=1×10﹣3m3 ,
F浮=ρ水gV排=1000kg/m3×10N/kg×1×10﹣3m3=10N;
由于F浮=F+G,所以,对木块施加的压力为:F=F浮﹣G=10N﹣6N=4N;
(2)由于乙容器是柱状容器,则木块被压没后和没有放入木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增加的压力即为木块浸没时所受浮力,即△F乙=F浮=10N,
所以水对容器底面增加的压强为△p乙===200Pa;
(3)若也将木块压没于甲、丙两容器中(木块未触底、水未溢出),由于甲、丙的形状不同,则木块静止时三容器中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力与木块浸没时所受浮力之间的关系为:△F甲<F浮 , F浮<△F丙 ,
由于三个薄壁容器底面积均为500cm2 , 所以根据p=可知:△p甲<△p乙<△p丙 .
【解析】(1)已知木块体积(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所受浮力,利用G=mg=ρVg求出木块重力,由于木块受浮力等于压力与重力之和,据此求对木块的压力;
(2)由于乙容器是柱状容器,则木块被压没后和没有放入木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增加的压力即为木块浸没时所受浮力,利用p=求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
(3)由于容器的形状不同,甲丙容器中对容器底的增加的压力与乙容器底的增加的压力比较,根据三个底面积均为500cm2的薄壁容器,即可判断压强的变化大小.
33. (1)高度差
(2)A
(3)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变大
(5)500
【解析】(1)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说明橡胶管内封闭了更多的空气,需要拆除软管重新安装,释放里面多余的空气,故选A;
(3)乙、丙和丁图中,压强计深度相同但方向不同,液面高度差相等说明压强相等,因此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换成盐水后压强肯定增大,U形管两边的高度差将变大;
(5)当液柱静止时,橡皮管内气体压强。
34.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G水=10N+39.2N=49.2N;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水恰好不溢出,说明水面高度为0.3m,
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
B的重力为:G=△F=△pS=1000Pa×0.02m2=20N;
B的质量。

【解析】(1)已知水的重力和受力面积根据计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和水的重力之和,即F'=G+G水 , 然后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即可;
(3)水恰好不溢出,说明水面高度为0.3m,根据计算出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即容器A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因为容器A对桌面压力的增加量就是B的重力,所以根据G=△F=△pS计算质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