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已经形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体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书法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感受书法的艺术特征,珍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多角度欣赏和认识书法作品,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丰富视觉审美经验。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字体演变历程与艺术特点、结构法则以及构成要素。
2、通过经典书法作品的赏析、字例分析,在临摹和欣赏中体会书法动态中求平衡的结构法则和构成要素。
3、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书法的特点,感悟书法之美,增加对书法这一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难点:体会书法的结构法则和构成要素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中国书法的相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书法图片资料、书法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练习过书法?你了解书法有哪几种字体?
学生回答:
书法字体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
(2)多媒体演示相关图片,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常常见到书法?
学生谈一谈书法和生活的关系。
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汉字会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初步了解,深入探究
字体演化过程
出示课件图片,按顺序演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字体的代表图片,教师讲解字体的演变历程。
甲骨文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出现,是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主要是王室用于占卜凶吉在龟壳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也叫钟鼎文。是铸在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祭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小篆
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隶书
由篆书发展而来,对后世的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楷书
也叫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来,更趋于简化,横平竖直。
行书
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而草书难以辨认而产生的。
草书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比一比:每种字体各自有什么艺术特色?
学生欣赏、观察图片,比较、分析、归纳每种字体各自的艺术特点。提示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些特点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特点
字体
结体
线条
其他
甲骨文
结体繁复
线条单纯、粗细一致
象形意味较重
金文
比甲骨文字形简单
线条比较圆浑
小篆
结体修长、规则对称
线条婉转流畅、粗细一致
隶书
结体趋扁
点画形式丰富、有粗细变化
楷书
结体规整方整
八法完备、点画精美
行书
结体多变
笔势连贯、强调变化
草书
字形简化
节奏感强、变化更多
永字八法
多媒体除出示“永”字图片,教师简要介绍八个基本点画名称。
思考:“永字八法”是在哪一种字体发展阶段完善的?
体会“永”字每一个点画在用笔时的动势与力量。
书法的结构法则
出示课件,展示体操运动员表演的动作图片与《伯远帖》图片,进行对比欣赏。
提问:二者有何相通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从书法结构的基本法则即动态中求平衡出发,体会感悟二者的相通之处。
书法的形式构成要素
课件出示《伯远帖》图片,寻找体会作品中的形成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和谐等。
师生评价,深入感受
出示课件,展示“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黄州寒食帖》。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情感、意境等方面感悟、欣赏。
提问:这三件作品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之处?从哪些方面能感受到?
教师简要讲解这三件名作的书写背景与主要艺术特色。
课后拓展
实地走访家乡主要景点等公共场所,欣赏其中的书法作品。
收集自己家乡知名书法家的资料和作品图片,并运用所学的欣赏知识,分析作品风格和艺术价值。
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欣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