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0 13:5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检测题

一、 选择题
1.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历史时期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集中
B.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形成
C.文化上百家争鸣巨作云集
D.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与世隔绝
2.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它”指(? ? ? ? )
?A.《儒林外史》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水浒传》
3.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 )
?A.社会变革 B.民族团结 C.和平交往 D.反抗侵略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 ?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5.《四库全书》是一部举世瞩目、堪称人类文化史上一大奇迹的大型丛书。参与编撰这部大型丛书的潍坊历史名人是(? ? ? ? )
A.贾思勰 B.刘墉 C.郑板桥 D.陈介祺?
6.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从历史的角度看,下列不能成为海洋文化共生共存有力见证的是(? ? ? ? ?)
A.海上丝绸之路
B.郑和七下西洋
C.国外使臣来华
D.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7.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 )
A.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去夷洲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8. 下图显示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态势,其中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我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 ? ? )


A.两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9. 以下关于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到太平洋
B.南到南沙群岛
C.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
D.北至西伯利亚
10. 周恩来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
A.设置台湾府,加强海防
B.平定三藩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
C.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
D.派戚继光、俞大猷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11. 京剧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形成于(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12.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士完整而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泉州籍人物不包括(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施琅 D.俞人献?
13. 清朝初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康熙帝 D.林则徐?
14.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东南到(? ? ? ? )
A.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B.太平洋
C.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D.南海诸岛
15. 结合下面两幅图,理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含义(? ? ? ? )

A.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排斥西方的一切事物
D.断绝对外一切贸易
16.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二、 材料分析题
17.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明朝产生了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探究学习,设计了如下几个板块,请你参与,一起完成。
板块一:草根英雄,洪武大帝
材料一: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板块二:沿海告急,帝国衰落
材料二: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1)材料一中“生于乱世之中”指什么历史背景?“最优秀统帅”建立了哪一庞大的帝国?

(2)材料二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果如何?材料二反映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政全书–甘薯疏》云:“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自海外得此种。”所谓甘薯,应是山薯之类,为中国土产。今日所食之番薯,来自外洋。
材料二?甘薯和玉米虽然在明朝时传入我国,但是大量种植和发展确是在清朝,同时由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
(1)材料一中《农政全书》的作者是谁?“番薯”原产于哪里?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引进了哪些农作物?

(2)根据材料二,回答人口增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中国人口达到亿和亿这两个峰值分别是什么时期?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人口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C
据所学知,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清朝大兴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叙述不正确的是文化上百家争鸣巨作云集.故选.
2.C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题干中的“它”指《红楼梦》。故选C。
3.D
4.D
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A项是秦汉时期的特征;B项是隋唐时期的特征;C项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故选D。
5.B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帝组织编写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刘墉,山东潍坊人,曾参与编写《四库全书》。贾思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陈介祺生活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都不是生活在乾隆时期。郑板桥虽然生活在乾隆年间,但他没参与编写《四库全书》。故选B。
6.D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相关囯家相互帮助,互惠互利,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国外使臣来华,学习中华文化,又传播了西方文化,三者都是海洋文化共生共存的有力见证,故ABC排除。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是殖民掠夺的表现,不是海洋文化共生共存的有力见证,故D符合题意。故选D。
7.C
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史实。指南针是在北宋时制成并应用在航海中的,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B两项在北宋前,C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有使用指南针,而D选项要比郑和下西洋晚很多年。
8.D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书坊和刊刻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广为流传,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达到顶峰。故选D。
9.C
依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0.D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派戚继光、俞大猷荡平东南沿海倭寇发生于明朝末年,不是清朝的事情,因而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11.B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故选.
12.B
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士完整而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泉州籍人物不包括的选项.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其它选项均为泉州人.故选.
13.A
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故选.
14.A
清朝初年,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故选A。
15.B
材料中漫画反映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图中的“广州十三行”由当时清政府特许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故选B。
16.B
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不是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说法正确.故选.
17.【答案】
(1)元末农民起义。明朝。
(2)戚继光抗击倭寇。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明确表明了戚继光抗击倭寇,是为了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18.【答案】
(1)徐光启;美洲;玉米、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人口增加的物质基础:粮食产量的增加;中国人口达到亿和亿这两个峰值分别是康熙统治时期和乾隆统治时期.
(3)关系: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