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的谈话
亚历山大二世
(1855-1881年在位)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俄国
课程
目标
1
课程标准:
2
基础知识:
3
历史素养: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了解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把握改革本身自上而下的特点,加深对改革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活动一
一次关于解决农奴问题的尝试
探究的问题
历史假设
史料收集
课堂讨论
学生得出结论
探究的问题:
19世纪以来,农奴制改革每有涉及,到最后总是不了了之。身为亚历山大二世钦定的秘密委员会成员,让我们讨论一下解放农奴问题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
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暗地
第一幕:亚历山大二世为改革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公开
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解放农奴,但不对其进行土地的分配。.
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
解放农奴,让农奴有偿获得一定的土地。
秘密委员会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第二幕:亚历山大二世会选择哪一种方案?
改革领域 改革动机 改革内容 预期作用
政治 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农奴获得全面解放,不再暴动
经济 投入大量自由劳动力、增加工业投资、扩大国内市场。 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 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提升
组织管理 改变落后的制度,对接农民的管理。 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确保农民付清赎金。 确保农奴解放的平稳过渡,双方满意
第三幕:为亚历山大二世草拟具体的改革措施?
直接目的
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
巩固沙皇的专制独裁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历史假设:
农奴一定能够获得全面解放
俄国经济能够迅速发展
农奴获得解放后,能够摆脱地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统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列宁(1870-1924)
“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由于‘解放’,黑土地带各省农民的土地被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的农民被割去的、被夺走的土地达到1/3,甚至2/5。
……由于‘解放’,农民被迫“赎买”他们自己的土地,而且被勒索走了高于实际地价一两倍的金钱。”
第四幕:“解放”是否获得了史料证实?
课堂讨论:
1.你是否同意 “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用史料佐证观点。
2. “二一九法令”的实质是什么?
历史假设:
农奴一定能够获得全面解放
俄国经济能够迅速发展
农奴获得解放后,能够摆脱地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
得出结论:
改革后,封建残余严重存在,改革后农民生活状况仍然恶劣,甚至引发新的频繁起义。因此,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农民的诈骗。他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但他更多的是为地主阶级牟利。这次改革,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出了一些让步。在本质上,名为解放,实为掠夺!
史料收集: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到你所需要的论据。
C
A
变式2.“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农民无偿获地得到一块份地
B.农民不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D.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即可赎买份地
变式1.“二一九法令”又称为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
B.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处置
C.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
D.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巩固提高: 结合教材,请对“二一九法令”作出历史解释?
时间: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
地点:俄国。
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法令和宣言,统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内容:农民获得份地并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义务,并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重点:农奴获得人身解放,赎买土地。
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实质:名为解放,实为掠夺。
地位: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活动二
一份来自未来的评价
进步
局限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以上材料节选自《俄国社会经济史》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史料分析:
任务1: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
①废除了农奴制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
地位: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近代化
任务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二一九法令”的局限性
材料一: 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材料二: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
材料三:农民交付的赎金比当时地价高出2——3倍,农民要在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形式连本带利偿还给政府。——列宁
史料分析:
宁
(1)不彻底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
(2)掠夺性: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缴纳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接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资产阶级革命改革任务没有完成
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自上而下地缓慢而谨慎地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工厂和铁路工人增加一倍多;政治方面,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以反映出来。看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改革的目的和内容上看,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
方法指导:
疑难突破: 结合所学,分析改革的性质?
◆性 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进步性:① 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②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
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③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
济的发展;
④ 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
渡转变;
◆局限性:①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民很
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③ 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
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
综合评价:
作业
一篇题为《…改革》的历史小文章
沙皇改革为鉴
撰写历史小论文
5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彼得一世
1672-1725史称彼得大帝和祖国(俄罗斯帝国)之父,进行西化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尼古拉一世
1796-1855把改革限于不与贵族利益发生冲突的范围内,于克里米亚战争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
亚历山大二世
1818-1881主持了多项政治改革,制定了把俄罗斯君主制改造为君主立宪制的计划,被刺杀身亡。
俄国改革之路的启示
改革体现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但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阵痛,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它同样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求:
以沙皇改革为鉴,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撰写一篇意在向好的历史小文章,500字左右,要求写明背景、措施、意图和预期效果。
要顺应时代潮流
要抓住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
要缓和社会矛盾
要及时化解改革中产生的社会矛盾
要不断深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