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第1节 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单位面积×100%
☆2.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模板:
(1)人口分布是否均匀
(2)分布的方位(疏密,多少);人口主要集中在……
☆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至2017年,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人口稀疏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低地平原
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4.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6.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1)以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
(2)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3)“胡焕庸线”与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以及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具有关联性。
第2节 人口迁移
☆1.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往往超过一年;
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性离开原居住地而外出的人口移动现象。
区别:①必须改变居住地;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人口的增长(拓展)
人口的增长是受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迁移率)影响的;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只要增长率大于0,人口就会增长;一个地区人口最大值是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候
☆3.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满足生存需要,寻找新的居住地
(2)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非洲黑奴;开发新大陆或被贩卖;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3)二战之后:外籍劳工;寻求更高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从经济欠发达到经济发达地区。
(4)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政策移民(退伍军人、产业工人等),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方向是从内陆迁往边疆地区。
(5)改革开放后:进城农民工;提高经济收入;从农村到城市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政治(政策、战争)、社会文化等
☆5.中国的“民工潮”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2)国家政策的改革(允许农民进城)
(3)城乡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
影响:(1)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力的不足
(2)促进城市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改善农村经 济水平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5)增加城市交通、卫生、教育、居住等方面的问题(不利)
(6)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6.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迁出地)
对迁入地:
利:1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活力,2弥补劳动力不足,3节省教育和培训费用,便于引进人才,4加强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5提高城市化水平,6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7利于资源开发和商品流通,
弊:1加大教育、住房、交通等压力,2加大社会治安压力,3加剧环境恶化,4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
对迁出地:
利:1减轻本地人口压力,缓解人地矛盾,利用生态保护,2加强与外界联系,利用社会经济发展,3增加经济收入,
弊:4造成劳动力不足和人才外流。
☆7.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8.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第3节 人口合理容量
☆1.区别“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某一区域,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承载的适宜人口数量。(适宜值)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社会
经济因素对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起重要作用。
(3)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与外界的资源互补性强,人口合理容量也就越大。
影响因素 影响 相关性
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自然灾害等) 自然条件越优越,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自然条件越恶劣,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资源 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生活水平 过高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负相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人口合理容量大;反之,则人口合理容量小 正相关
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地区开放程度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问题:①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②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财富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减低、人民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同时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4.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
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员不足
对策: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5、中国的人口问题
①人口基数大
②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③性别比例失调
④人口老龄化
⑤空巢老人、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