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2.3《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2.3《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0 19:0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淋巴的形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语言表达、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实现自主性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重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亲身体验过或见过在医院“输液”的情景?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么?
先消毒然后将输液针扎入静脉血管中。
药物是怎样到达病造部位的呢?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送达病灶部位。
(二)学习新课
一、 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循环系统是由那些结构组成的?与心脏相连接的血管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探究竟:完成课本第38页图中标志名称
1. 假如你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
左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右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学生总结:
左心 主动 各级 全身毛 各级 上下腔
室 脉 动脉 细血管 静脉 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中其他结构的名称。
讲述:图中蓝色表示静脉血,红色表示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根据已有知识,你能用箭头标出血流的方向么?
血液循环的路线有几条?两条循环路径分别是什么?
想一想,动脉血和静脉血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血液在肺部由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由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
练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
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的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复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动画展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教师讲述:图中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是动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液是静脉血。
2.观察思考讨论:结合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
①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分别有什么变化?
②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绘图表示: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上,用红笔标注流动的动脉血,用蓝笔标注流动的静脉血,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强调:
肺动脉里是来自组织里气体交换后的血液含氧较少,二氧化碳丰富所以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是经过肺泡里的气体气体交换后的血液含氧丰富所以流的是动脉血。
(三)课堂小结
血液循环
起点
途经血管
终点
物质交换
血液转变
范围
共同点
体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细胞得到氧气和养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交给血液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大循环,达到全身(包括肺部)
同时进行,以心脏为交汇点互相连通,都以心脏为动力器官
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
左心房
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小循环,仅在胸腔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从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
2.肺循环的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从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课时练习》
七、教学反思
从生活非常熟悉的“打针”场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教学,提出问题,又在课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知识抽象,直观教具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复习、看视频、观察、思考、讨论、绘图、比较等活动,用多种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