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区域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认识区域课件(2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5-10 15:1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间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雄安新区与周边行政区域是否有明确的界线?未来的雄安新区与北京市、天津市的产业结构是否相同?
两年后,你报考了雄安新区的大学,你怎样向你的新同学描述你的家乡呢?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及读图分析,说出区域的含义、特点、划分依据及主要类型,渗透“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案例探究,总结区域基本特征,培养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的观念,体现地理学科“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
3.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解释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什么是区域?
区域有哪些特点?
区域是怎样划分的?
学习任务单 1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含义:
2、特点:
地理空间范围
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明确的区位特征
3、划分:
地理环境差异
基础
内部相对一致 之间有差异性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 ;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
3、区域的划分依据
(1)单一指标 积温→热量带
综合指标 语言、宗教→东亚文化区
(2)自然要素 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思维拓展1】补全下列区域分类体系中的分类指标。
4、区域划分的目的?
【应用体验】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乙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图乙
B
C

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空间尺度?
学习任务单 2
二-1 区域的类型
均质自然区:高原区、平原区、气候区、植被区
均质人文区:人口密度区、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划分:由区域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如:城市经济区、长江流域
辽中南
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功能区
判决以下区域是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应用体验】
均质区
均质区
二-2 区域的空间尺度
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就越具体、越详细。
.读课本P4图1—1—4“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三级空间尺度区域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

(2)图中各区域分别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中西部:
能源、原材料、矿产、特色金属、廉价劳动力等
东部:
人才、技术、资金、文教等
资源密集型产业

区域的特征?
学习任务单 3
【思考讨论】
(1)图中包括的自然要素及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各自然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2)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的?
地势高
空气稀薄
太阳辐射强
冰川冻土
耐寒动物
生产活动
高寒农牧业
人口和城市
位于河谷地带
气温低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差异性
资源调配
经济全球化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北煤南运
我国:
世界: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开放性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4、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人们对外界认知的深入和实践的需要,区域的种类日渐丰富,其边界和范围也不断变化。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区域的现状可以改变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A.整体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稳定性特征
2.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地理位置差异 B.气候、地貌差异
C.人种分布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应用体验】
C
C

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我国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学习任务单 4
四、区域结构
1、定义:
2、因素:
相对位置
空间分布形式
3、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面状 线状 点状 岛状
(一)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产业结构
(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提示:区域发展早期,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还没有形成网络;区域发展加速期,出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密集;区域发展成熟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并深入区域的各个部分。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
(2)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提示: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加速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域发展成熟期,城镇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探究一
探究二
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增多,使得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渐趋均衡的特点。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等。
知识结构总结
区域的空间结构
区域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