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2 寓言两则【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 等 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 成语的意思。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 等 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 成语的意思。【教学难点】 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过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去体会其中深刻的道理吧!2.相关链接: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古诗,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2.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3.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4.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5.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牢:“牛”的第一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第二横略长,竖在竖中线上。劝:注意左右两部分的穿插。左边“又”的第二笔变成长点。丢:下面“去”的第一横短,第二横长,勿把竖和撇折连成一笔写。四、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五、品读释疑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核心问题)(课后第1题)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2)《亡羊补牢》中的放羊人羊丢了,他是怎么做的?(串珠问题1)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①写出了养羊人对街坊的话不以为然。②朗读指导: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养羊人不以为然的样子。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修补羊圈于事无补,突出了养羊人对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修羊圈这件事不以为然的态度,为下文再次丢羊埋下了伏笔。(3)《亡羊补牢》中的放羊人后来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串珠问题2)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①养羊人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②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4)我会说:从此,养羊人的羊再也没有丢过的原因是( A )A.养羊人堵上了窟窿,并把羊圈修得很结实。B.狼不在来吃羊了。C.养羊人每天住在羊圈里看羊。2.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寓言概念:寓言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它通过讲述有劝诫或讽刺意味的故事,惩恶扬善。作用:寓言故事往往比较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充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运用:本课的两个故事就是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六、课堂小结1.课文主旨:《亡羊补牢》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2.课堂小结:《亡羊补牢》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该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及时改正还不算晚。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让我们用摘苹果的方法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认识的生字宝宝吧!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2.认识多音字,掌握不同读音所对应的不同含义;3.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4.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5.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6.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疲:“皮”要写在病字旁里面。“皮”的最后一笔捺要稍长。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下面部分的“月、力”要互相靠拢。四、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五、品读释疑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核心问题)(课后第1题)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2)《揠苗助长》中的那个人觉得自己的禾苗长的怎样?他的心情怎样?(串珠问题3)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巴望”说明了种田人急切想让禾苗长高的心情。(3)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一天,两天,三天、一点儿”说明种田人由于太着急,显得禾苗长得慢。(4)他在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①从“天天、转来转去”等体会种田人焦急的心情。②朗读指导:读出种田人盼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③动作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这个人巴望禾苗快点长高的焦急心理。“转来转去”突显了焦急的程度,“自言自语”说明他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4)仿写:写几个像“转来转去”这样的词语。示例:想来想去、走来走去、飞来飞去(5)《揠苗助长》中种田人想到了什么办法?结果这样?(串珠问题4)①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写种田人想到让禾苗长快的“好”办法。②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下山,弄得筋疲力尽。a.朗读指导:要读出拔苗人的劳累,没有力气。b.“筋疲力尽”说明种田人在很卖力地帮助禾苗“长高” 。③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a.这句话写出了“揠苗助长”的结果。b.禾苗为什么枯死?因为种田人违背禾苗生长的规律,太过于急躁,不能顺其自然。 (6)我会填:种田人用什么办法让禾苗长快、长高的?( B )A.给禾苗“浇水、施肥、灭虫、除草”帮助更好地生长。B.种田人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样帮助禾苗生长。(7)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课后第2题)①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②他在田里转来转去。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我来说一说:第一组中第二个句子“赶紧”这个词强调了修补羊圈的重要和紧迫。如果不赶快堵上那个窟窿,羊还会被狼叼走。第二组中第二个句子“焦急”这个词写出了种田人非常急切的心情明确地表达出来了。2.主题延伸读了寓言,你想对养羊人和种田人说些什么?示例:我想对养羊人说,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接受教训,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我想对种田人说,做事不能过分急躁,不能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把事情办坏。3.一课一法一练:正确使用修饰词①在描写事物的特点时,我们会使用一些修饰词,使句子更生动。如本文用“焦急地”修饰“转来转去”,用“自言自语”修饰“说”,写出了种田人焦急的心情。②举例:高高兴兴地走来 垂头丧气地说③练一练:用“高高兴兴地走来”或者“垂头丧气地说”写个句子。示例:春天到了,春姑娘高高兴兴地走来了。六、本课小结1.课文主旨:《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2.本课小结:《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通过拔禾苗的方式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结构简明清晰,但寓意却深刻理智。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七、结构图示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八、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滥竽充数》。九、作业布置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习题。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