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创新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背景】
1.本实验设计选自苏科版八上第18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学生通过该实验一方面发展了实践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理解了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本设计舍弃传统教学中先介绍理论,后进行验证性实验的方法,而是采用层层实验探究的实验教学。
3.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学时间在秋冬季,教材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是蚕豆叶片,但因季节差异,取材不方便,于是尝试利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四季常绿剑兰,其表皮易于撕取,不易反卷,采用了剑兰做替代材料,观察气孔特别清楚。
4.要想更清晰的观察气孔,制作临时装片很重要,尤其不能产生气泡,会影响实验观察。由于凉开水所含的气体成分少,把教材中的清水换为凉开水,制作装片时产生气泡少,观察效果明显提高。
【实验方法设计】
1.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演示参与实验教学,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2.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和分组学生实验相结合。
【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 1.学会“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2.学会“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实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 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教学难点: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实验材料和用具】
剑兰叶片、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干净的纱布、载玻片、盖玻片、光学显微镜、铅笔、凉开水、吸水纸、解剖盘
【实验过程设计】
1.初探: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课前,学生准备一盆植物,在植物的外面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用绳子把袋口扎紧绑在植物的主干上,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课上观察袋内壁的变化。
实验现象:塑料袋内壁出现了小水珠。
2.再探: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课前,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分别插入两个锥形瓶内,枝条要插到瓶底。枝条露出瓶外的部分用透明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两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然后再瓶上做上标记。将他们放到有阳光的地方,约3h后,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有叶片的塑料袋内壁出现了小水珠,有叶片的锥形瓶液面下降。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3.三探: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①观看蚕豆叶表皮结构实验的视频后,自己动手做剑兰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②用低倍镜观察叶表皮
③对显微镜中的视野进行照相,及对叶表皮的结构进行注释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设疑:植物叶片正面和背面气孔数目一样多吗?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观察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一起总结气孔的结构特点
(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
4.四探:探究气孔开闭的原理
根据保卫细胞的特点,探究气孔开闭的原理
(保卫细胞外侧细胞壁薄,内侧细胞壁厚,半月形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而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时细胞壁拉直,气孔关闭。)
5.五探:课后实验探究
设疑:下表皮的气孔数量一定比上表皮多吗?
①不同植物的叶片表皮对比
②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叶片表皮对比
③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叶片表皮对比
④不同状态下的同种植物,气孔的数目和状态对比
最后,清理实验器材,整理桌面。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创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创新点之一:实验探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层层探究,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创新点之二:利用新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传统实验材料的局限性:该实验教学时间在秋冬季,教材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是蚕豆叶片,但因季节差异,取材不方便。
新的实验材料的优势:校园随处可见的四季 常绿剑兰表皮易于撕 取,不易反卷,采用了剑兰做替代材料, 观察气孔特别清楚。
创新点之三:凉开水所含的气体成分少,把教材中的清水换为凉开水,制作装片时产生气泡少,观察效果明显提高。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讨论中解决心中的疑问,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时间安排上还不够细致,学生到台前回答展示的组别有些少,对一些实验操作的细节还不够到位,如怎样撕取下表皮,应该亲自走到学生中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