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对某 pH=2 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A.KNO3 K2CO3 NaNO3 CaCl2 B.KC1 NaHCO3 K2SO4 NaCl
C.NaCl ZnSO4 KNO3 KOH D.HC1 MgCl2 Na2SO4 NaCl
2.下列应用及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用铁桶盛装波尔多液 Fe+CuSO4=FeSO4+Cu 置换反应
B.正常雨水显酸性 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C.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 CO2+Ca(OH)2=CaCO3↓+H2O 复分解反应
D.实验室制氧气 2KClO3=2KCl+3O2 分解反应
3.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
A.盐酸中混有硫酸(氯化钡溶液) B.CO中混有CO2(NaOH溶液)
C.CaO中混有CaCO3(稀盐酸) D.氯化钙中混有稀盐酸(碳酸钙)
4.下列各组物质的区别方法中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比较产生泡沫的多少
B.聚氯乙烯塑料和聚乙烯塑料﹣﹣﹣点燃闻气味
C.化肥硫酸铵和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纯碱和食盐﹣﹣﹣加食醋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5.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的一组是
A.Na2SO4 Na2CO3 BaCl2 NaOH B.MgSO4 KOH KNO3 CuSO4
C.MgCl2 BaCl2 NaOH Na2SO4 D.AgNO3 NaCl HCl K2SO4
6.关于酸、碱、盐的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碱一定含金属元素 B.酸和碱都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C.盐一定不含氢元素 D.酸、碱、盐都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7.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且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红色的是( )
A.NaCl、Ba(NO3)2、HCl B.NaOH、CuSO4、H2SO4
C.NH4NO3、NaOH、K2SO4 D.NaNO3、Na2SO4、NH3?H2O
8.为了防止小包装食品受潮,在一些食品包装袋中放入的干燥剂是( )
A.生石灰 B.氢氧化钠 C.苏打粉 D.无水硫酸铜
9.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B.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该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也可能是置换反应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5
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6∶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1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下列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HCO3表示小苏打 B.P2O5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2Mg表示2个镁元素 D.2CO+O22CO2属于置换反应
11.下列物质的名称和俗称不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钠苛性钠 B.碳酸钙消石灰
C.氢氧化钙熟石灰 D.氧化钙生石灰
12.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氯化钠用于配制 石灰石做补钙剂 树木上刷有石灰浆保护 用铜做导线
A.A B.B C.C D.D
13.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
A.用液态氢做燃料发射火箭
B.胃酸过多的病人可内服含碳酸氢钠的药物
C.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长期未用而难开启的铁锁,可在锁孔中加铅笔芯粉末做润滑剂
二、实验题
1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下左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 。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那些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图像。
(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 ,一定不是 。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
三、推断题
15.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用于改良酸性
土壤,B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
① C的化学式是 ,
② 写出B转化为E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类型是 。
③ AG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 H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会儿质量会 (填增重或减轻)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为 。
16.A、B、C、D、E、F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C都是维系人类生命最重要的物质,B是用于光合作用和灭火的气体,D可用于保护树木,防止冻伤,并防止害虫生卵,E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已知反应①、②、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2)D与F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请将以上6种物质(按纯净物,填化学式)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17.下图中A~D为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D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广泛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等工业.“—”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通过推理和判断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A与B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_____。
(2)B与D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3)写出D→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四、计算题
18.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几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回答: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 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 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 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5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简单表示为下图)。
请回答:图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填离子符号);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的数据是_____。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______;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
19.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现有含1、6kg硫酸铜的工业废液,加入铁粉回收铜,请计算:
(1)硫酸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2)理论上与硫酸铜反应消耗铁粉的质量。
20.小石同学取用106.0g碳酸钙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加强热,加强热时固体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再将剩余固体放入装置中加入适量的水至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固体。则他最终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不考虑空气中成分的影响,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B 6.D 7.A 8.A 9.D 10.A 11.B 12.B 13.D
14.(1)溶液由红变为无色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加入适量稀盐酸,使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再排放
15.(1)CaCl2
(2)Zn+2HCl=ZnCl2+H2↑;置换反应
(3)Ca(OH)2+Na2CO3===CaCO3↓+2NaOH
(4)增重2NaOH+CO2=Na2CO3+H2O
16.(1)CO2+H2O=H2CO3;(2)Na2CO3+Ca(OH)2=CaCO3↓+2NaOH;(3)
17. Fe(合理即可)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之前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2NaOH+CO2=Na2CO3+H2O
18.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或判断是否完全反应等)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或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等) 1.6%(详见解析) AC 恰好中和 Na+、H+ 稀盐酸的密度 CO2+ 2NaOH = NaCO3+ H2O 加适量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19.40% 0.56kg
20.11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