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最苦与最乐》课件(44张PPT)+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15《最苦与最乐》课件(44张PPT)+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0 22:06:39

文档简介

《最苦与最乐》习题
一.基础考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契约( ) 循环( ) 失意( )恩惠( ) 缠着( )  
招揽 ( )? 卸却 ( )? 达观( )监督( ) 死而后已( )
落日( ) 得亏( )
落落大方( ) 得 心安理得( )
落 丢三落四( ) 办得到( )
落枕(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悲天mǐn( )人 如shì( )重负 海kuò( )天空 rén( )重道远
3.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
(1)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
(2)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
(3)悲天(悯)人:
(4)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梳理
梁启超,字 ,一字任甫,号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中国近代 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布置毕业晚会的场地,班长安排了七八个同学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
B.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利,还是埋下了隐患呢?
D.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较以往版本的教材,提高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除了12本必读名著之外,还推荐了《猎人笔记》《长征》《寂静的春天》《围城》《简?爱》等自读名著。
6.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7.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一项是(  )
①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③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④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⑤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A. ④⑤①③② B. ②④⑤③① C. ④⑤③①② D. ②④⑤①③
8.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以“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写寄语】请在下面的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春”字的笔画。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活动二:展风采】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记者张明的身份对高艳能同学进行采访。
要求:①采访要围绕活动主题,一个问题即可;②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明了。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镇第一中学学生高艳能是一个单腿残疾人。他拒绝照顾,毅然参加了今年的中考体育测试,借助双拐,用单腿跑完1000米,完成了测试,被誉为“奔跑少年”。
(央视新闻频道)
【活动三:宣誓言】请补全下面的青春誓言,使所写文字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我与青春有个约定——
我要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
我要用 ;
我要用昂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明天。
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不负青春!
【活动四:有行动】班级拟组织一次助学活动,请完成下面的活动方案。
要求:内容与“助学”有关;形式与①④一致。
活动方案

确定助学对象,捐赠学习用品。





走访困难家庭,商讨帮扶措施。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回答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得,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1. 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三种姿势”的含义。
2.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3. 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三.写作表达。
担当,词典上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大至国家、至伟人,小至家庭、至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担当是责任,是一种情怀;担当是义务,是一种态度。有担当,敢作为,是我们的品格……
请以“担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
一.基础考查。
1. qì xún shī huì chán lǎn xiè dá ɡuān jiān dū yǐ pái jiě luò/luō/là/lào děi/dé/de
2. 悯 释 阔 任
3. (1)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3)悲天(悯)人: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心安(理)得:自认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4. 卓如 任公 思想
5. B
6.D
7.D
8. 【答案】(1)
(2)[示例一]高艳能同学,你好!我是记者张明。你本来可以免试,为什么还要坚持跑完1000米全程呢?
[示例二]你好,高艳能同学。我是记者张明。你的事情感动了许多中学生,作为同龄人,你相对他们说点什么?
(3)[示例]不懈的努力谱写奋进的乐章
(4)②[示例]畅谈读书心得,交流学习经验。③[示例]开展联谊活动,成立互助小组。
二.阅读理解。
(一)
1.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2. 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3. 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4. 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
(二)
1. 第一种是躺着读,第二种是坐着读,第三种是站起来读;三者是渐进的逐渐深入的关系。
2.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坐着读”书的优点是认真钻研,一丝不苟,缺点是思路被动,全盘吸收。
3.站着读,能批判性地接受知识
三.写作表达。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中给出的话题是“担当”,这个话题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担当”和“感恩”的区别,两者有相似点,但也有不同,担当除了有感恩意思外,还有“勇气”“力量”“坚持”等实际行动,如果只是写如何感恩,就偏题了,所以考生要注意这点。 【写作思路】内容上,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实际生活经历去写,也可以写国内外各中事情,但是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好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以小见大,更容易出彩,最重要的是要有亮点,题材要“新”且“细”,有青春色彩,这样才能更好打动评卷老师。围绕“担当”如何选材?可以写自己的一次担当行为,也可以回溯历史,烛之武、触龙用智慧和巧言来担当国家的危难,司马迁用忍辱负重、用史记来担当历史赋予他的良史之职,谭嗣同用流血为中国之变法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鲁迅用如椽大笔担当起刺破黑暗的重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课题
最苦与最乐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7下
学习
目标
1.识记字音、字形、词义和文学常识。
2.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在此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 国家的责任感。
重点
1.识记字音、字形、词义和文学常识。
2.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在此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 国家的责任感。
难点
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一段文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谈谈责任担当。

讲授新课
一.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 (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 (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怎样证明)
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据
事实论据:
(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概括或具体
道理论据:
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怎样证明)
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议论文基本结构
(1)基本结构形式: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4.议论文的语言
(1)准确;
(2)严密;
(3)精当;
(4)概括;
(5)逻辑性强。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
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仁rén人志士
心安理得dé 海阔kuò天空
2.词语解释: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人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3.走进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4.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 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快乐。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2.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1)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四.问题探究
谈苦: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答案:知足、安分、达观 、责任
2.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 责任”最苦呢?
列举了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列举了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是“最苦”的?
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 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5.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6.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
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 写作思路思考。
谈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 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作用:
答案示例一:
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示例二:
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3.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 苦呢?
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4.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 “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 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论担责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1)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2)曾子——任重而道远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一直走到死 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引用名言的作用: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 “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2.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
“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 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 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 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五.合作交流,研读共品。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 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
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六.课堂练习
1.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 (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 (成功之乐)
(3)有的人追求着极高的目标,在登上巅峰的时候也取得了快乐; (进取之乐)
(4)虽然,每个人对苦乐的理解不同,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也一定是会快乐的。 ( 自得其乐 )
七.拓展提高。
1.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提示:
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八.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读读,写写”抄三遍, 重点词义和文学常识整理在笔记本上。
2.完成《自主探究》的习题。
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 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板书
分说
最苦:未尽责任
最乐:尽了责任
总说 承担责任 获得快乐
课件44张PPT。《最苦与最乐》部编版 七年级下新知导入
请同学们读一段文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新知导入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张潮
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细翻自己
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谈谈责任担当。新知讲解学习目标:
1.识记字音、字形、词义和文学常识。
2.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在此基础上领会文章的
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
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
国家的责任感。
新知讲解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新知讲解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 (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 (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怎样证明)

新知讲解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
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
中心论点的。
新知讲解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
论据
事实论据:
(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概括或具体
道理论据:
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新知讲解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怎样证明)
论证方式:
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新知讲解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3.议论文基本结构
(1)基本结构形式: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新知讲解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4.议论文的语言
(1)准确;
(2)严密;
(3)精当;
(4)概括;
(5)逻辑性强。
新知讲解一.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
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仁rén人志士
心安理得dé 海阔kuò天空
新知讲解词语解释: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人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
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
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新知讲解走进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年)
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
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新知讲解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
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
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
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
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快乐。写作背景新知讲解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1.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新知讲解1.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2.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1)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新知讲解问题探究-----谈苦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答案:知足、安分、达观 、责任
2.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
责任”最苦呢?
列举了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新知讲解问题探究-----谈苦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
责任”最苦呢?
列举了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新知讲解4.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是“最苦”的?
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
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新知讲解 5.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
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
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
加一层责任。
新知讲解6.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
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
写作思路思考。
新知讲解问题探究-----谈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
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
愉快。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新知讲解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新知讲解问题探究-----谈乐
作用:
答案示例一:
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
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示例二:
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新知讲解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新知讲解3.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
苦呢?
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新知讲解4.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
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
“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
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
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
就行了。
新知讲解问题探究-----论担责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1)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
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新知讲解(2)曾子——任重而道远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一直走到死 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新知讲解引用名言的作用: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
“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新知讲解 2.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
“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
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
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
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新知讲解合作交流,研读共品。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
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新知讲解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
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
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新知讲解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
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课堂练习 1.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
(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
(成功之乐)课堂练习 (3)有的人追求着极高的目标,在登上巅峰的时候也取得了快乐;
(进取之乐)
(4)虽然,每个人对苦乐的理解不同,但是,只要我们积极
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也一定是会快乐的。
( 自得其乐 )拓展提高 1.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拓展提高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
应尽到什么责任。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提示: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课堂总结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
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
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
给抵消了。”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
生命。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说 最苦:未尽责任 最乐:尽了责任 有苦才有乐苦中有真乐责小得小乐责大得大乐总说 承担责任 获得快乐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1.把本课的“读读,写写”抄三遍,
重点词义和文学常识整理在笔记本上。
2.完成《自主探究》的习题。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