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庄子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________。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________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________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A.不可理喻 体察 踩踏
B.捉摸不透 体谅 踩踏
C.捉摸不透 体察 作践
D.不可理喻 体谅 作践
2.下列诗句中不含有神话传说的一项是(3分)( )
A.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D.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音乐欣赏水平高跟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文化层次以及对于音乐和文化的认识水平的高低是分不开的。
B.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要有一个中坚力量,这一群体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和专业思想,有力量且有时间举行传统村落的建设和保护。
C.有专家称,如今的网络文学,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阅读人群,都已经可以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
D.用真人代替影人,用真嗓代替假嗓,用舞台代替影窗,这个做法让影箱里表演的皮影艺术变成了舞台艺术。
4.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联:飞阁排云入 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新雨 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 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 下联:花谢白玉落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排拒许多知识才行的啊!
________。
①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
②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
③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
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⑤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经走过的路。
A.①④⑤②③ B.②③①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②④⑤③①
6.下面文段有几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3分)
当今社会存在种种歪风邪气,这些歪风邪气对学校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少数学生在校内发生某些不良行为,就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就能有效隔离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蚀,从而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了健康向上的人格,他们将来就会成为一个让父母骄傲、让社会满意的人。
①学生在校内发生不良行为,不一定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心中的小火炉
(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2)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3)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4)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5)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6)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7)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8)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7.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8.第(4)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赏析第(7)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10.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老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4分)
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郱,字某,雍王绘之后。王孙道明,唐初以属封淮阳王。又追王其祖父,曰雍王、长平王。淮阳生景融,景融亲益疏,不王;生务该,务该生思一,思一生岌。比四世,官不过县令州佐,然益读书为行,为士大夫家。
岌为蜀州晋原尉,生公,未晬以卒。无家,母抱置之姑氏以去,姑怜而食之。至五六岁,自问知本末,因不复与群儿戏,常默默独处,曰:“吾独无父母,不力学问自立,不名为人!”年十四五,能暗记《论语》、《尚书》、《毛诗》、《左氏》、《文选》,凡百余万言,凛然殊异。姑氏子弟,莫敢为敌。浸传之闻诸父,诸父泣曰 :“吾兄尚有子耶?”迎归而坐问之,应对横从无难。诸父悲喜,顾语群子弟曰:“吾为汝得师。”于是纵学,无不观。
以朝邑员外尉选,鲁公真卿第其所试文上等。擢为同官正尉,曰:“文如李尉,乃可望此。”其后比以书判拔萃,选为万年尉,为华州录事参军。争事于刺史,去官,为陆浑令。河南尹郑余庆荐之朝,拜南郑令。尹家奴以书抵县请事,公走府,出其书投之尹前。尹惭其廷中人曰:“令辱我,令辱我!”且曰:“令退!”遂怨之。拾掇三年无所得,拜宗正丞。宰相以文理白为资州刺史,公喜曰:“吾将有为也。”谗宰相者言之上曰:“是与其故,故得用。”改拜陕府左司马。公又喜曰:“是官无所职,吾其不以吏事受责死矣!”长庆元年正月丙辰,以疾卒,春秋七十三。
夫人博陵崔氏,朝邑令友之之女,其曾伯父有功中宗时。夫人高明,遇子妇有节法,进见侍侧,肃如也。七男三女,及公之存,内外孙十有五人。五月庚申,葬华阴县东若干里。
(选自《全唐文》,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淮阳生景融,景融亲益疏,不王
疏:稀少
B.岌为蜀州晋原尉,生公,未晬以卒
晬:满周岁
C.鲁公真卿第其所试文上等
第:评定
D.宰相以文理白为资州刺史
白:上奏
1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吾为汝得师 吾将有为也
B.姑怜而食之 朝邑令友人之之女
C.吾其不以吏事受责死矣 以疾卒,春秋七十三
D.其后比以书判拔萃 出其书投之尹前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四世,官不过县令州佐,然益读书为行,为士大夫家。(4分)
(2)夫人高明,遇子妇有节法,进见侍侧,肃如也。(4分)
(二)(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0分)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4.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5.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3)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四、作文(5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什么?是与世无争,还是命运多舛?生活就好像雄鹰,用搏击长空来成为天空的霸主;生活就好像黄莺,用婉转动听的歌声展现歌唱家的风采;生活就好像蜜蜂,用辛勤劳动成为生活的楷模。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解析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庄子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________。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________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________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A.不可理喻 体察 踩踏
B.捉摸不透 体谅 踩踏
C.捉摸不透 体察 作践
D.不可理喻 体谅 作践
解析:选C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一个人蛮横或固执。捉摸不透:让人猜测不清楚。根据语境“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用“捉摸不透”恰当。体察:体验和观察。体谅: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给以谅解。根据第二空前面的定语“细致的”来看,选择“体察”搭配得当,而与“体谅”不协调。踩踏:乱踩,动作性较强。作践:糟蹋,浪费,摧残,更多的是主观行为,从语境看,选“作践”恰当。
2.下列诗句中不含有神话传说的一项是(3分)( )
A.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D.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解析:选D 根据诗意可得出D项不含有神话传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音乐欣赏水平高跟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文化层次以及对于音乐和文化的认识水平的高低是分不开的。
B.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要有一个中坚力量,这一群体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和专业思想,有力量且有时间举行传统村落的建设和保护。
C.有专家称,如今的网络文学,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阅读人群,都已经可以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
D.用真人代替影人,用真嗓代替假嗓,用舞台代替影窗,这个做法让影箱里表演的皮影艺术变成了舞台艺术。
解析:选C A项一面对两面。B项搭配不当。“举行”和“建设和保护”不搭配。D项指代不明。“这个做法”到底指上述三种做法中的哪一种,不能确定,可改为“这些做法”。
4.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联:飞阁排云入 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新雨 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 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 下联:花谢白玉落
解析:选A A项中,上下联格式均为名词+动宾短语+动词,搭配恰当;B项上联格式为名词+动宾短语+动词+偏正短语,下联却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搭配不恰当;C项上联格式为偏正短语+偏正短语+形容词+动宾短语,下联却是偏正短语+偏正短语+动词+偏正短语,搭配不恰当;D项上联格式为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下联是名词+动词+名词+动词,搭配不当,而且上下联皆以“花”字开头,也不符合对联的一般要求。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排拒许多知识才行的啊!
________。
①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
②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
③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
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⑤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经走过的路。
A.①④⑤②③ B.②③①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②④⑤③①
解析:选B 根据句意和句子间相互照应的原则可推出答案。
6.下面文段有几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3分)
当今社会存在种种歪风邪气,这些歪风邪气对学校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少数学生在校内发生某些不良行为,就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就能有效隔离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蚀,从而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了健康向上的人格,他们将来就会成为一个让父母骄傲、让社会满意的人。
①学生在校内发生不良行为,不一定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封闭式管理与不使用电子设备,不一定就能有效隔离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 ③没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也不一定就能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④就算有健康向上的人格,也不一定就能成为让父母骄傲、让社会满意的人。(答到任意两条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心中的小火炉
(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2)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3)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4)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5)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6)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7)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8)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7.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表达了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所以让人叫绝。
8.第(4)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作者提及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与“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对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喜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9.赏析第(7)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这句话写的是奶奶在冬天用火盆取暖的一个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火炭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这种生活带给作者的温馨。
10.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老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6分)
答案:要点:一首唐诗或一壶老酒,都是一种怀旧特定的意象,更是一种怀旧情感的寄托。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真实地表现了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唐诗或酒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与往事、怀旧情感巧妙地融合,使文章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便于情感的表达、思维的延伸,升华文章的中心。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4分)
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郱,字某,雍王绘之后。王孙道明,唐初以属封淮阳王。又追王其祖父,曰雍王、长平王。淮阳生景融,景融亲益疏,不王;生务该,务该生思一,思一生岌。比四世,官不过县令州佐,然益读书为行,为士大夫家。
岌为蜀州晋原尉,生公,未晬以卒。无家,母抱置之姑氏以去,姑怜而食之。至五六岁,自问知本末,因不复与群儿戏,常默默独处,曰:“吾独无父母,不力学问自立,不名为人!”年十四五,能暗记《论语》、《尚书》、《毛诗》、《左氏》、《文选》,凡百余万言,凛然殊异。姑氏子弟,莫敢为敌。浸传之闻诸父,诸父泣曰 :“吾兄尚有子耶?”迎归而坐问之,应对横从无难。诸父悲喜,顾语群子弟曰:“吾为汝得师。”于是纵学,无不观。
以朝邑员外尉选,鲁公真卿第其所试文上等。擢为同官正尉,曰:“文如李尉,乃可望此。”其后比以书判拔萃,选为万年尉,为华州录事参军。争事于刺史,去官,为陆浑令。河南尹郑余庆荐之朝,拜南郑令。尹家奴以书抵县请事,公走府,出其书投之尹前。尹惭其廷中人曰:“令辱我,令辱我!”且曰:“令退!”遂怨之。拾掇三年无所得,拜宗正丞。宰相以文理白为资州刺史,公喜曰:“吾将有为也。”谗宰相者言之上曰:“是与其故,故得用。”改拜陕府左司马。公又喜曰:“是官无所职,吾其不以吏事受责死矣!”长庆元年正月丙辰,以疾卒,春秋七十三。
夫人博陵崔氏,朝邑令友之之女,其曾伯父有功中宗时。夫人高明,遇子妇有节法,进见侍侧,肃如也。七男三女,及公之存,内外孙十有五人。五月庚申,葬华阴县东若干里。
(选自《全唐文》,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淮阳生景融,景融亲益疏,不王
疏:稀少
B.岌为蜀州晋原尉,生公,未晬以卒
晬:满周岁
C.鲁公真卿第其所试文上等
第:评定
D.宰相以文理白为资州刺史
白:上奏
解析:选A A.疏:疏远。
1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吾为汝得师 吾将有为也
B.姑怜而食之 朝邑令友人之之女
C.吾其不以吏事受责死矣 以疾卒,春秋七十三
D.其后比以书判拔萃 出其书投之尹前
解析:选C C项都是介词,解释为“因为”。A项介词,替、给/名词,作为;B项代词,他/助词,的;D项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他的。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四世,官不过县令州佐,然益读书为行,为士大夫家。(4分)
(2)夫人高明,遇子妇有节法,进见侍侧,肃如也。(4分)
答案:(1)连续四代,官职不超过县令州佐,然而更加重视读书和品行,成为士大夫人家。
(2)夫人治家高明,对待儿媳妇有礼节法度,(儿媳妇)拜见陪侍左右时,恭敬严肃。
参考译文:
李公名郱,字某,雍王李绘的后代。雍王孙李道明,唐初因为属地被封为淮阳王。又追封他的祖父,封为雍王、长平王。淮阳王生李景融,李景融与皇族的亲缘关系更加疏远,没有封王。生李务该,李务该生李思一,李思一生李岌。连续四代,官职不超过县令州佐,然而更加重视读书和品行,成为士大夫人家。
李岌为蜀州晋原尉,生李郱,李郱没有满周岁李岌就去世了。没有了家,母亲把他抱了放到姑姑家然后离开了,姑姑怜悯他抚养他。到了五六岁,自从问清了身世的本末,就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常默默独处,说:“唯独我没有父母,不努力学习自立,不能称作是人!”十四五岁的时候,能暗自记诵《论语》、《尚书》、《毛诗》、《左传》、《文选》,总共一百多万字,态度严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样。姑妈家的孩子,没有谁敢和他相比。渐渐地他的事情就传到他叔父的耳中,叔父哭着说:“我的兄长还有儿子啊?”把他接回家让他坐下来问他,他回答应对自如没有困难。叔父又悲又喜,回头对众多子弟说:“我为你们找到了老师。”李郱于是博览群书,没有书不看的。
以朝邑员外尉的身份参加选拔,鲁公颜真卿评定他考试的文章为上等。提拔李郱为同官正尉,并说:“文章都像李尉一样,才可以期望选为上等。”那以后接着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被选拔为万年尉,担任华州录事参军。因为事情和刺史有争执,辞去官职,担任陆浑令。河南尹郑余庆把他推荐给朝廷,他被任命为南郑县令。河南尹的家奴拿着书信送到县里请李郱办事,李公到河南府,把书信扔到河南府尹的面前。河南府尹在府中人面前感到惭愧,说:“县令羞辱我,县令羞辱我!”并且说:“县令退下。”于是就怨恨他。搜罗李郱的罪证三年无所得,李郱被任命为宗正丞。宰相因欣赏李公文章的文辞义理而奏请任命他为资州刺史,李公高兴地说:“我将要有所作为了。”诋毁宰相的人上书说:“这是因为李郱和宰相有故交,所以能够被任用。”于是改任为陕府左司马。李公又高兴地说:“这个职位不要承担什么责任,我大概不会因为吏事受责而死吧!”长庆元年正月丙辰,因为疾病而死,七十三岁。
夫人崔氏博陵人,是朝邑令崔友之的女儿,她的曾伯父在中宗朝建立功业。夫人治家高明,对待儿媳妇有礼节法度,(儿媳妇)拜见陪侍左右时,恭敬严肃。李公有七男三女,在李公还活着的时候,孙子外孙有十五人。五月庚申,葬于华阴县东若干里。
(二)(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0分)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4.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5.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3)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答案:(1)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2)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 (3)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4)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四、作文(5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什么?是与世无争,还是命运多舛?生活就好像雄鹰,用搏击长空来成为天空的霸主;生活就好像黄莺,用婉转动听的歌声展现歌唱家的风采;生活就好像蜜蜂,用辛勤劳动成为生活的楷模。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