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原卷板+解析版)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原卷板+解析版)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0 18:42:52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zhēnɡ)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骠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
B.民营企业通过机械设备向四川灾区运送捐赠的救灾物资工作灼有成效,但也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工作突出的给(jǐ)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C.他们终日以慢下来享受生活为由窝在躺椅上,把原本跌宕起伏的生活过得像一滩淤塞的死水,他们就像被圈(juàn)养惯了的绵羊,不思进取,整天浑浑噩噩地混吃等死。
D.体验农村生活、关爱留守儿童、奉献炽(zhì)热爱心,大学生们尝到了“象牙塔”里不曾感受过的辛酸苦楚,但他们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为自己的人生刷上了更斑斓的色彩。
解析:选C A.挣—zhènɡ,骠—膘;B.灼—卓;D.炽—chì。
2.下列谜底与谜面依次对应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谜面】甲:唠叨不休;乙:袁世凯称帝;丙:新月如钩;丁:绿卡; 戊:汨
【谜底】①白云无尽时;②海上生明月;③东边日出西边雨;④琵琶声停欲语迟;⑤至今思项羽;⑥此曲只应天上有;⑦日出江花红胜火;⑧清光犹为君;⑨春风不度玉门关;⑩两个黄鹂鸣翠柳
A.④⑤⑥⑨③     B.①⑧⑥⑨③
C.①⑧②⑤⑦ D.⑩⑤②⑦①
解析:选B 根据谜底与谜面的对应,B项最恰当。
3.下列各组诗句中,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
A.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解析:选D D项与题干蕴含的哲理最相近。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使我讨厌的是,在事情变得困难时,他就撒手不干了,让我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B.实际上到现在为止非美安保条约还是一空头支票,能否兑现还要看美国亚太战略的重点在哪儿。
C.俗话说,七月流火,随着立秋的到来,各地的气温也渐渐地降了下来,人们也终于舒缓了过来。
D.那野蜂巢筑在樟树梢上,中间隔着房屋顶,又距离我那么远,没办法,八竿子打不着。
解析:选D 烂摊子:比喻不可收拾的局面,往往很难处理或对付。所以又称为烂摊。空头支票:指不能兑现,即取不到钱的支票。比喻不准备实现的诺言。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现代多误用于形容天气炎热。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该成语使用时望文生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潜龙洞景区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内,是武陵山脉海拔最高的亿年古溶洞群,更为神奇的是洞内石笋至今仍然在生长与繁育。
B.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C.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不发生溺水事件。
D.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
解析:选A 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围绕……主题”和“以……为主题”两句杂糅。C项,“预防学生不发生溺水事件”不合逻辑,“预防”和“不”矛盾,去掉“不”。D项,主语残缺,删去“随着”,“开拓”前加“这一平台”。
6.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贤侄,昨日匆忙,未能如愿相见,留书一册,若存疑,盼来信垂询,我定当回复,帮你答疑解惑,同时也能互相切磋。
B.我根本还没来得及看,再说我的服饰研究刚刚入门,看也看不懂,只能等到将来更熟悉了,或许才能管窥蠡测。
C.我们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举兵突进,出现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的现象。
D.大师精辟的言论,独辟蹊径的经验,令在场之人听得如醉如痴,有醍醐灌顶之感受,也有相见恨晚之感触。
解析:选A A.垂询:垂问,一般是上对下。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10题。
春 天
贾平凹
①老人气喘吁吁的,腮帮鼓了几鼓,想说什么了,却一转身,不顾地里挖芦根的儿子,从河滩的石头浪里走去了。儿子伤了他的心,怎么就不听他对婚事的安排,非要和那个阿秀好呢?他错了么?
②麦地里,麦苗已经起身了,青青的。老人蹲下去,看那麦尖儿,嫩嫩地,都顶着个露珠儿。一阵呼叫,一群孩子拉着风筝跑过来,那风筝凌风而起,理想似乎在那云朵之上,孩子们乐得没命地叫呀,跑呀。这孩子呦,值得为一个风筝这么累死累活地跑?他摇摇头,忽然笑了: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看着那风筝,看出孩子们把牵线掌握得并不好,但他没有去纠正,只踏着那风筝投在地上的影子,一路向北走去了。
③风筝影儿投在一口池塘中了,老人在塘边坐下来,低头便看见那池水里有蝌蚪儿晃动,圆圆的身子,拖一条小尾巴,是一摊一摊的墨点儿在抖,这生灵儿是几时出世的呢?池水里暖和?他走近去,伸手掏上几条,立即又从指缝里漏掉了。噢,小的时候,常是这么掏的,一条一条装在水瓶里,带回家去玩,而且还做过一个梦,他也变成一个小蝌蚪哩。
④老人侧身歪在那里,眼睛眯眯的,想着往事,觉得心静气和得多了。
⑤太阳还没有出来。他盯着面前那座凤冠山尖,太阳出来的时候,那山尖是第一个先红的。现在,雾已从山根升起,愈升愈淡,到了山尖的地方,淡得纱一般了。山上的之字形路上,爬着三三两两的人,这踏青的人起得这么早,是去看那日出?为了看日出,他当学生的时候,整整去爬过三次山啊。
⑥“去那儿散散心吧”,他突然产生了兴趣,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心口冲,拽脚儿向那边走去了。
⑦山根处,涌着竹林,一根一根的那么修长,置身在那里听竹叶的森森响,老人竟把路走迷了,三拐两拐地,才寻着了一条曲径出来。老人继续往上爬,终于到那石崖下了。崖很高,盘绕着一串在石壁上凿出的石梯阶,一直到那半崖上的一个石洞口,洞口上写着斗大的隶书“仙人洞”。他兀自震了一下,眼光直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深深叹了一口气,眼皮就慢慢合下来了。
⑧他想起来一个人,这人已经从他的记忆里消失了几十年了,但现在恢复起来了,而且是那样的清楚,那衣襟上的每一个褶皱都似乎看得分明。
⑨这是一个铁匠的女儿,随着爹娘从远远的河南来到这里打铁混日月的。她长得俊俏,却出奇地腼腆,总是抿着嘴儿干活,定着眼睛看人。他们相爱了,爱得神魂颠倒的。村里有人劝他不该迷着这铁匠的女儿,念好了书,去找一个有钱人家的闺秀吧,他不,常常帮着她干一些重活,送些自家地里的南瓜、豇豆,她也偷偷为他做好了几双布鞋。后来,村子里风言风语的更多了。他们要想着法儿对付,约定都踏青上山去,在这“仙人洞”口相见。他早早去了,但是她没有来,却托人捎给他一张纸条,说她爹娘人穷,怕惹是非,死不同意他们的事,竟连夜要带她回河南老家去了。他在那洞口哭了一夜,哭过去了,又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一直坐在那里等她,等她……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没有来,才信她真的走了哩。后来,有熟人从河南回来,说那姑娘回去后,得了痨病,没出百天死了。他听到消息,失魂落魄的,整整有半年的光景,过几天就到这洞口一次,呆呆地坐着,想:她没有死的,说不定就又会到这洞口来了哩……
⑩“那时候多傻,怎么就那么傻呢?”
?老人喃喃起来,拈着下巴上的胡子,想笑笑那个傻劲吧,但没有笑出来。
?“是那个时候傻呢?还是这个时候傻呢?”他思想不清了,心里很乱;抬起老眼,眼里湿着老泪,又死死盯起那洞口了。
?太阳已经出来,红光斜照在洞口上,洞里的雾气钻出来,那是成了玫瑰的颜色,迷迷离离的,是谜儿一般的了。他突然觉得那玫瑰色中,有一个人儿,朦朦胧胧,是铁匠的女儿,似乎又不是。他揉揉老眼,那什么也不是的,是玫瑰色的雾气……不知怎么,他突然想起儿子来了,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回头看看那远远的河边,嘴皱起来,似乎在吐出一串无声的“啊”来。
?他踽踽地走下山来,一直走到河边,站在他家的饲料地头了。他看见儿子还在挖着,那芦根错综复杂,儿子每挖一镢头,都憋足了一股劲来……
(有删改)
7.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①执拗(执拗、有主见);②与父亲有代沟;③活泼好动;④有好奇心;⑤想问题简单化。
8.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4分)
答案:第一处,质疑孩子为风筝而奔跑,体现内心的自我反省,肯定孩子应该有的快乐;第二处,产生爬山的兴趣,体现内心对年轻时的恋爱充满怀念,也有深深的遗憾。
9.第⑨段插入老人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情节上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扩展了小说的意蕴;②能由老人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想到老人对儿子婚事的态度,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能让读者思考自由恋爱的积极意义,父母干涉终究是悲剧。
10.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老人看儿子暗示了他的思想有所转变;③儿子“憋足了一股劲”暗示他绝不妥协;④“芦根错综复杂”象征了年轻人本来单纯的恋爱掺杂了错综复杂的因素。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4分)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1.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解析:选D D.赚:诳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竹床一,坐以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臣死且不避
D.余怅然久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解析:选A A.兼词,于之。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C.副词,将要;副词,尚且。D.助词,放在时间词后,无实义;代词,我。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4分)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
答案:(1)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
(2)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
参考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筲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通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
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仍然比沉溺于女色好吗?于是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于是不再立即戒除,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送人赴安西
岑 参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14.前三联“送人”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虚实结合。“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是作者见到的场景,实写;“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是作者回忆的场景,虚写;“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是作者想象的场景,虚写。
15.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尾联是作者的祝愿和嘱咐,表达作者期盼征人早点清剿狡黠的敌人的美好愿望,没有什么事就早点回来的嘱咐,暗含了作者对征人的赞美、牵挂(担忧)以及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 ________________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4)飞湍瀑流争喧豗, 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角声满天秋色里, 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7)成事不说, ________________ ,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8)汉恩自浅胡恩深, 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答案:(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朝搴阰之木兰兮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入则无法家拂士 (6)塞上燕脂凝夜紫 (7)遂事不谏 (8)人生乐在相知心
四、作文(50分)
17.(2018·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作文立意:①理性语言是无敌的;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③尊重弱势群体的话语权;④让言论充满正能量;⑤打击网络暴力,共建和谐家园;⑥读大自然的心语;等等。

















































PAGE



8









综合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zhēnɡ)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骠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
B.民营企业通过机械设备向四川灾区运送捐赠的救灾物资工作灼有成效,但也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工作突出的给(jǐ)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C.他们终日以慢下来享受生活为由窝在躺椅上,把原本跌宕起伏的生活过得像一滩淤塞的死水,他们就像被圈(juàn)养惯了的绵羊,不思进取,整天浑浑噩噩地混吃等死。
D.体验农村生活、关爱留守儿童、奉献炽(zhì)热爱心,大学生们尝到了“象牙塔”里不曾感受过的辛酸苦楚,但他们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为自己的人生刷上了更斑斓的色彩。
2.下列谜底与谜面依次对应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谜面】甲:唠叨不休;乙:袁世凯称帝;丙:新月如钩;丁:绿卡; 戊:汨
【谜底】①白云无尽时;②海上生明月;③东边日出西边雨;④琵琶声停欲语迟;⑤至今思项羽;⑥此曲只应天上有;⑦日出江花红胜火;⑧清光犹为君;⑨春风不度玉门关;⑩两个黄鹂鸣翠柳
A.④⑤⑥⑨③     B.①⑧⑥⑨③
C.①⑧②⑤⑦ D.⑩⑤②⑦①
3.下列各组诗句中,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
A.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使我讨厌的是,在事情变得困难时,他就撒手不干了,让我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B.实际上到现在为止非美安保条约还是一空头支票,能否兑现还要看美国亚太战略的重点在哪儿。
C.俗话说,七月流火,随着立秋的到来,各地的气温也渐渐地降了下来,人们也终于舒缓了过来。
D.那野蜂巢筑在樟树梢上,中间隔着房屋顶,又距离我那么远,没办法,八竿子打不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潜龙洞景区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内,是武陵山脉海拔最高的亿年古溶洞群,更为神奇的是洞内石笋至今仍然在生长与繁育。
B.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C.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不发生溺水事件。
D.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
6.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贤侄,昨日匆忙,未能如愿相见,留书一册,若存疑,盼来信垂询,我定当回复,帮你答疑解惑,同时也能互相切磋。
B.我根本还没来得及看,再说我的服饰研究刚刚入门,看也看不懂,只能等到将来更熟悉了,或许才能管窥蠡测。
C.我们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举兵突进,出现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的现象。
D.大师精辟的言论,独辟蹊径的经验,令在场之人听得如醉如痴,有醍醐灌顶之感受,也有相见恨晚之感触。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10题。
春 天
贾平凹
①老人气喘吁吁的,腮帮鼓了几鼓,想说什么了,却一转身,不顾地里挖芦根的儿子,从河滩的石头浪里走去了。儿子伤了他的心,怎么就不听他对婚事的安排,非要和那个阿秀好呢?他错了么?
②麦地里,麦苗已经起身了,青青的。老人蹲下去,看那麦尖儿,嫩嫩地,都顶着个露珠儿。一阵呼叫,一群孩子拉着风筝跑过来,那风筝凌风而起,理想似乎在那云朵之上,孩子们乐得没命地叫呀,跑呀。这孩子呦,值得为一个风筝这么累死累活地跑?他摇摇头,忽然笑了: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看着那风筝,看出孩子们把牵线掌握得并不好,但他没有去纠正,只踏着那风筝投在地上的影子,一路向北走去了。
③风筝影儿投在一口池塘中了,老人在塘边坐下来,低头便看见那池水里有蝌蚪儿晃动,圆圆的身子,拖一条小尾巴,是一摊一摊的墨点儿在抖,这生灵儿是几时出世的呢?池水里暖和?他走近去,伸手掏上几条,立即又从指缝里漏掉了。噢,小的时候,常是这么掏的,一条一条装在水瓶里,带回家去玩,而且还做过一个梦,他也变成一个小蝌蚪哩。
④老人侧身歪在那里,眼睛眯眯的,想着往事,觉得心静气和得多了。
⑤太阳还没有出来。他盯着面前那座凤冠山尖,太阳出来的时候,那山尖是第一个先红的。现在,雾已从山根升起,愈升愈淡,到了山尖的地方,淡得纱一般了。山上的之字形路上,爬着三三两两的人,这踏青的人起得这么早,是去看那日出?为了看日出,他当学生的时候,整整去爬过三次山啊。
⑥“去那儿散散心吧”,他突然产生了兴趣,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心口冲,拽脚儿向那边走去了。
⑦山根处,涌着竹林,一根一根的那么修长,置身在那里听竹叶的森森响,老人竟把路走迷了,三拐两拐地,才寻着了一条曲径出来。老人继续往上爬,终于到那石崖下了。崖很高,盘绕着一串在石壁上凿出的石梯阶,一直到那半崖上的一个石洞口,洞口上写着斗大的隶书“仙人洞”。他兀自震了一下,眼光直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深深叹了一口气,眼皮就慢慢合下来了。
⑧他想起来一个人,这人已经从他的记忆里消失了几十年了,但现在恢复起来了,而且是那样的清楚,那衣襟上的每一个褶皱都似乎看得分明。
⑨这是一个铁匠的女儿,随着爹娘从远远的河南来到这里打铁混日月的。她长得俊俏,却出奇地腼腆,总是抿着嘴儿干活,定着眼睛看人。他们相爱了,爱得神魂颠倒的。村里有人劝他不该迷着这铁匠的女儿,念好了书,去找一个有钱人家的闺秀吧,他不,常常帮着她干一些重活,送些自家地里的南瓜、豇豆,她也偷偷为他做好了几双布鞋。后来,村子里风言风语的更多了。他们要想着法儿对付,约定都踏青上山去,在这“仙人洞”口相见。他早早去了,但是她没有来,却托人捎给他一张纸条,说她爹娘人穷,怕惹是非,死不同意他们的事,竟连夜要带她回河南老家去了。他在那洞口哭了一夜,哭过去了,又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一直坐在那里等她,等她……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没有来,才信她真的走了哩。后来,有熟人从河南回来,说那姑娘回去后,得了痨病,没出百天死了。他听到消息,失魂落魄的,整整有半年的光景,过几天就到这洞口一次,呆呆地坐着,想:她没有死的,说不定就又会到这洞口来了哩……
⑩“那时候多傻,怎么就那么傻呢?”
?老人喃喃起来,拈着下巴上的胡子,想笑笑那个傻劲吧,但没有笑出来。
?“是那个时候傻呢?还是这个时候傻呢?”他思想不清了,心里很乱;抬起老眼,眼里湿着老泪,又死死盯起那洞口了。
?太阳已经出来,红光斜照在洞口上,洞里的雾气钻出来,那是成了玫瑰的颜色,迷迷离离的,是谜儿一般的了。他突然觉得那玫瑰色中,有一个人儿,朦朦胧胧,是铁匠的女儿,似乎又不是。他揉揉老眼,那什么也不是的,是玫瑰色的雾气……不知怎么,他突然想起儿子来了,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回头看看那远远的河边,嘴皱起来,似乎在吐出一串无声的“啊”来。
?他踽踽地走下山来,一直走到河边,站在他家的饲料地头了。他看见儿子还在挖着,那芦根错综复杂,儿子每挖一镢头,都憋足了一股劲来……
(有删改)
7.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4分)
8.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4分)
9.第⑨段插入老人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0.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4分)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1.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竹床一,坐以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臣死且不避
D.余怅然久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4分)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

送人赴安西
岑 参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14.前三联“送人”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5.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 ________________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4)飞湍瀑流争喧豗, 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角声满天秋色里, 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7)成事不说, ________________ ,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8)汉恩自浅胡恩深, 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四、作文(50分)
17.(2018·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作文立意:①理性语言是无敌的;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③尊重弱势群体的话语权;④让言论充满正能量;⑤打击网络暴力,共建和谐家园;⑥读大自然的心语;等等。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