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二地理 必修III 第1章地理复习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高二地理 必修III 第1章地理复习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5-11 07: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 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 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点状
岛状
地 域 乡 村 地 域 城 镇 地 域
区别 地域范围大小
产业活动
联 系
项 目 形 状 结 论
农 业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 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
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
1.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综合性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
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内部差异小
低水平均衡状态
工业化阶段
中等
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加速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速度,内部差异大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第三产业超第二产业,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差异逐渐缩小,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区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状态
二、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相当低
很少
发展指标 指标表现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____________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______
传统农业占的比重 较大
资源型
劳动

稀疏
较低
自给自足
农业

工业化 处于起步阶段,以____________工业和______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内部经济 差异比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______,分布______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______,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典型____________的特征
产业构成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______生产活动
发展状态 ______水平均衡状态
三、工业化阶段
上升
加速发展
农业
制造业
集聚
中心城市
工业基地
高于
加快
提高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
项目 特点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______,第三产业表现出____________的趋势
就业结构 劳动力开始由______向____________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核心 区域内部的______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______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______,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______
发展状态 区域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四、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二、三


交通运输
信息商务
缩小
增强
项目 特点
产业结构 第____________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______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______产业
网络系统 现代化____________的网络和____________网络逐步形成
区域差异 从空间结构上看,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______
空间开放程度 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______
发展状态 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一、地区差异
1.四大地区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范围 京、冀、津、
鲁、苏、沪、
浙、闽、粤、
琼、港、澳、台 晋、豫、皖、鄂、湘、赣 陕、甘、宁、青、新、渝、川、云、贵、藏、内蒙古、桂 黑、吉、辽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产业
结构 先进制造业
高科技产业
和第三产业
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重化工业为主导
工业
结构 以轻型或综合
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
过渡性特征 以重型工业为主 以重型工业为主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工业
化差
异 工业化进程 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较快 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东部地区较高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较低
工业结构 东部地区:外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城市
化差
异 城市化水平 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 中、西部地区低
城市综合实力 东部地区高 中、西部和东北较低
城市密度 东部地区较大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较小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较低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对外开放时间 较早 较晚
对外开放程度 高 ______
外资吸收能力 强 较弱
二、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____________一线。
2.区域差异: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秦岭—淮河
平原
亚热
水力
有色金属工业
水土流失
产业结构
煤炭
能源
北方 南方
优势 自然
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
带,______面积广阔,森林、
______、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跨越______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
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
产、生物资源、______资源等相
当丰富
社会经
济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______基地 轻纺工业和______________发达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存在问题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____________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
区地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____________、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外向型经济建设,同时
注意环境保护
三、西部大开发
1.目的:为了缩小____________,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背景
(1)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______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2)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______匮乏。
地区差距
水能
资金
4.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5.结果: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一、区域经济联系概述
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区域经济合作
(1)概念: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____________是在指导下的区域______与
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2)形成:一般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或者是通过地方政府、____________、
行业协会的协商联系而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区域规划
分工
经济组织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范围和目的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资本
技术
投资
范围 目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 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 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______、劳务、______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经济
全球化 全球 生产、贸易、______、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____________战略使东、西部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西部大开发
对口帮扶
资金
科技、信息和人才
资金、技术、管理等
自然资源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地理背景
(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①西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____________优势突出。
②南方水______,北方水______。
(2)有利于资源的____________,是缩小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实现
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能源资源


合理配置
东西差距
南北差距
2.主要工程 (1)南水北调。
扬州
丹江口
通天
大渡
天津
北京
黄河上游
海河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______ __________水库 长江上游______河、支流雅砻江、______河
受水地区 ______、山东 ______、天津 ____________
意义 把长江、黄河、淮河和______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西气东输。
①概况:以新疆____________气田为主气源,以我国____________及中部地区为主要消费市场,以干线管道、重要支线和储气库为主体,连接沿线用户。
②线路:一线工程干线西起______,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最后到达______;二线工程干线西起新疆,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______和江西,最后到达______。
塔里木
东部沿海
新疆
上海
湖北
广东
③意义。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清洁
建材
就业
环境效益 促进了能源结构的调整,沿线城市使用______燃料,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
经济效益 推进了新疆及中、西部沿线地区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冶金、______、石化、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社会效益 促进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增加了 机会,加速了西部大开发进程
(3)西电东送。
①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有下列三条输电线路。
线路 起点 终点
北线 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 京津唐地区
中线 长江上游的水电 华东地区
南线 贵州、云南、广西的水电和火电 珠江三角洲
②原因:我国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______、______及西北地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③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______,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煤炭资源调配为例)
(1)调出地:煤炭资源减少、____________、产业层次______等问题。
(2)调入地:____________、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西南
中南
电力
地面沉降
偏低
大气污染
四、产业转移
1.我国的产业转移
廉价资源
生态环境
劳动力
发展机会
劳动密集型
高技术
交通拥挤
污染严重
生产成本
下降
缩小
平衡
产业转移案例 原因 主要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____________和低成本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欠发达地区___________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寻找廉价______,众多的____________,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速大陆____________产业和______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区域内部发达地区产生人口稠密、__________、资本过剩、__________、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____________上升,经济效益______ ______地区差别,在区域内部达到______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
能源知识
服务
发展过程 低级阶段 重化工阶段 高科技产业阶段
产业类型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大量消耗原材料和____________、技术、______
环境影响 破坏不大 “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不利影响
趋于减小
优势
三、西部大开发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范围 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10+2+3)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扶植;社会环境优良;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劣势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