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4.2《传染病的预防》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4.2《传染病的预防》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1 10:1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素材,能够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素材,能够认识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素材,进行调查探究,能够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重点
列举传染病的病原体;认识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
三、教学难点
列举传染病的病原体;认识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2009年开始,一种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横行。人群对这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也是这一年很多人记住了这种叫做甲型H1N1流感病毒,其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这一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病原体。
(二)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
你知道在人类的疾病中,哪些有传染性?哪些没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分别是由什么引起的?
教师活动:播放传染病相关视频及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课本P54中的图表。
流行疾病
细菌性痢疾
腮腺炎
血吸虫
流行性感冒
甲型肝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病因
发病季节
提出问题:
1.根据上表调查结果显示,你知道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生物吗?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一定的季节中流行?
2.你能说出传染病史如何传播的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尽量举出所知道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师生总结: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以用乙型肝炎的例子解释流行性的含义,并以此引入下一个题目。
(三)认识病毒
教师说明:很多病毒能够引起疾病,如2005年6月(2005年6月1日零时至6月30日24时),27种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总数为387895例,报告死亡总数为744人。当月除脊髓灰质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报告外,其余23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当月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麻疹、淋病。
提出疑问:
1.上述的资料中病原体各是什么?
2.哪些是病毒?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4-P55病毒内容,引导学生自习观察图24-5电镜下的病毒形态结构图,挂图展示各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引出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小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只是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包裹的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观看老师提供的素材,了解病毒的结构。
教师提问:除了课本上出现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呢?
学生回答:如:猪流感、登革热、麻疹等。
教师活动:虽然病毒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可是病毒有时候却给我们带来了大麻烦。人类的传染病80%是由病毒引起的,很多动植物的疾病也是病毒引起的。病毒的哪些特征使得它具有如此强的破坏性呢?展示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说明病毒在人体内繁殖的过程。
教师说明:病毒引起的疾病传染性强、传播广,易给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五、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引导传染病的病原体、病毒的特征。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有源之水。
六、反馈练习
1.下列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是( )
A.流行性感冒 B.甲型肝炎 C.乙型肝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2.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蛔虫病 B.狂犬病 C.沙眼 D.心绞痛
3.下列属于血液传染病的是(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百日咳 D.血吸虫病
4.禽流感病毒对人体来说是( )
①抗原 ②抗体 ③传染源 ④病原体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某些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相当于( )
A.病原体 B.抗体 C.抗原 D.传染源
6.传染病能在人群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环节是(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以上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