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0 22: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
1.?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下表是小陈同学就“法治专题”进行的知识归纳,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选项 法律文献 备注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政治协商制度
A .A B .B C .C D .D
2.毛泽东的诗词与历史事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体现了真挚的家国情怀。下面诗词中的“一桥”位于下列哪一城市《水调歌头·游泳》(节选)1956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恶,当惊世界殊。( ??)
A .长春 B .鞍山 C .南京 D .武汉
3.?当今我国汽车产销量和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在(??? )
A .1953年—1957年 B .1958年—1965年??
C .1966年—1976年 D .1977年—1978年?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曾有上亿人民参与讨论,提出上百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了宪法( ???)
A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B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保障
C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5.?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业项目得到均衡发展
B .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
C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转变
6.?下面的表格反映了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情况。这一情况表明当时的中国(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 .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B .工业水平很低
C .交通运输业落后 D .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7.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的性质是(?? )
A .新民主主义宪法 B .社会主义宪法
C .旧民主主义宪法 D .共产主义宪法
8.?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
A .农业 B .重工业 C .轻工业 D .资本主义工商业
9.小明同学用歌谣的形式总结了新中国的部分建设成就,这些成就出现在“一五”期间的有(?? )
① 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 ② 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 ③ 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 ④ 地主拱手交地契,农民获得新土地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汽车正在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 )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期间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1. 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6个重点项目的比例分布图。它表明当时我国( ??)

A .优先发展农业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 .各行各业均衡发展
2. 对表1解读正确的是( ??)
表1: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
年份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 163.42 1.30 0.66 1.35
1957 195.05 1.64 1.31 5.35
A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 .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 .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13.? “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副对联 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土地革命热火朝天
B .?“一五”计划成绩喜人
C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 .西藏得到和平解放
14.?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 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 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制造、大型发电设备生产。”材料中的“火红的年代”是指( ??)
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
C .?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15.??穿越时空,你回到了 1954年,作为一名记者,请你为报社写一篇关于我国第一部宪法 通过的社论,你会选择的题目是( ??)
A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阶段
C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二。材料分析题
16.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编自《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摘编自1959年《人民日报》
材料三: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共和国“第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汽车从总装配车间开出了厂房……这一年7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飞)机……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指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哪一方面的突出成就?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哪个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举例说明。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依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说说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怎样的隐患。


(3) 有人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三,说说你的看法。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 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答案
1D2D4D5B6B7B8B9B10B11B12C13B14A15B
16(1)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2)工业方面。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隐患: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不同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4)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
17(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决定: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结果: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好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