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雅特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蓝色的雅特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这是一首南斯拉夫民歌八六拍、大调式。歌曲的结构为二段体,每一乐段都有两个重复的乐句构成。歌曲以起伏委婉、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表达了游子深切的思念之情。第一部分流动起伏的旋律线条仿佛使人置身于微风轻拂、碧波荡漾的大海之滨,表达了游子孤寂而惆怅的心情。第二部分的合唱急切而动情,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热恋及重返故乡的渴盼之情。歌曲中的装饰音,有助于歌曲情感的深化与升华。
教学目标:
1、用优美、流动的声音演唱歌曲《蓝色的雅特朗》,感受八六拍的韵律,体会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2、用聆听、感受、探究、体验、模仿、肢体律动等方法学习、感受歌曲。
3、学唱《蓝色的雅特朗》,体验歌曲优美、荡漾的特点,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6/8拍音乐的韵律。了解附点节奏、切分节奏、装饰音在情感表达是起到的作用。尝试二声部合唱。
教学重点:
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八六拍的韵律感。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把握八分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及装饰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随歌曲《蓝色的雅特朗》伴奏音乐跳集体舞。
师: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2、再次随着歌曲跳集体舞。
师:让我们一边跳一边体会音乐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这首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的舞蹈律动,充分让学生感受八六拍音乐的韵律感,创设情境,为本课学习打好基础。)
二、导入
1、介绍作品
是:这首歌曲《蓝色的雅特朗》是一首南斯拉夫民歌,南斯拉夫是亚得里亚海海峡的一个美丽的国家,虽然南斯拉夫已经解体了,但却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留给我们。
2、聆听歌曲,为歌曲划分段落。身体随着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用身体感受旋律的起伏,划分两个段落。)
三、赏析、学唱歌曲《蓝色的雅特朗》
1、聆听A段。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为什么会带给我们起伏、摇曳的感觉吗?
师:作曲家经常会用三拍子、六拍子来表现优美、海浪的起伏和小船的摇曳。除了八六拍会带给我们起伏、荡漾的感觉,A段中有哪些节奏会带给我们海浪推动的感觉?
2、教师视唱主题,学生找出典型节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发现八分附点节奏、切分节奏起到的推动作用。)
3、聆听A主题,画出旋律线条。第二遍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4、视唱A段主题,手画旋律线条。
5、A段填词唱。指导声音位置,气息。
6、聆听B段,找出与A段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情绪的变化及合唱的演唱形式。)
7、学唱低声部
(1)模仿吹海螺的声音“噜”
(2)视唱低声部旋律。
(3)师唱高声部,生唱低声部。
师:你们继续吹想螺号,看看还能不能听到什么其他的声音?
(设计意图:师生合唱,让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够聆听老师唱的高声部旋律。)
8、学习高声部
(1)师画出旋律线条。
师:高声部的旋律线条像什么?(浪花)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旋律线条,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大。)
(2)视唱高声部旋律。体会装饰音的作用。
(3)填词演唱歌曲。感受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9、二声部合唱:分成两组来分别唱两个声部,每个声部找一名同学领唱。
四、表现音乐
一边唱一边跳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的表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八六拍的合唱歌曲《蓝色的雅特朗》,让我们感受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希望同学们用不同的视角去发现我们家乡的美!
教学反思
这首南斯拉夫民歌《蓝色的雅特朗》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爱恋之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多次聆听、体验中去感受歌曲的情感及八六拍的韵律感。注重启发学生去找到切分节奏、附点八分音乐以及前倚音起到的作用,以及准确的演唱。
二声部教学从低声部入手,教师激发学生们去边唱边去聆听另一个声部,由简入难,让学生感受到二声部演唱的乐趣,再做到两个声部互相聆听,进一步融合。
以后再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绪的调动,使得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课堂中来,去研究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法,让我的课堂变得轻松愉悦,充满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