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02 儒道互补
单元览要
1 《论语》十则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后针对训练2 《论语》十则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踰: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常常
解析:B项,“无施劳”的意思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B.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克己复礼为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不义而富且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C项,动词,为,是。A项,之,代词/助词,的。B项,也,表提顿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的语气助词。D项,而,表修饰/表转折。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析:A项,“已”通“矣”。B项,“有”通“又”。C项,最后一个“知”通“智”。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
D.是寡人之过也
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B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2)(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8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冶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对年轻人的告诫。
答案:C
7.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胸怀。
B.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C.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解析: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答案:B
8.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道理把知识贯穿起来。③率:循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B.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C.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D.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解析:“邪”后应断开,排除B、C项;“者”后不能断开,排除A项。
答案:D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B.《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稼,收庄稼;穑,种庄稼。出自《诗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D.宰,家臣,总管。先秦时代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
解析: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调发役徒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在病中仍弹琴歌唱并批评教育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后来楚王发兵来迎接,孔子才得以脱险。
B.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只因颜回的一番答话才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的回答: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解析:A项,说“孔子在病中仍弹琴歌唱”不符合原文,原文是“从者病”。B项,说“孔子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一句不符合原文。原文多处表现孔子对自己“道”的坚信不疑,所以B项的评述是不正确的。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2)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3)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面有怒色。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知识贯穿起来。”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说:“有这些缘由!仲由,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求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