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 12 祝 福 【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中华“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
院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厦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任教。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从事
《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1年
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
杰作。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
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成就: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中华“民族魂”。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
心集》《而已集》等。【经典觅珠】
鲁 迅 名 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无题》)
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诮》)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
7.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9.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0.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别人眼中的鲁迅
1.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2.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 3.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苏·法捷耶夫
4.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郭沫若 二、背景回眸
直刺封建吃人制度的匕首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妇女的各种压迫仍然十分沉重。鲁迅一向对压迫妇女的封建思想观念深恶痛绝,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对这种封建思想进行批判的,就像刺向封建吃人制度的匕首。【拓展链接】
文化常识
1.送灶
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人们于此日或前一日祭送灶神,叫“送灶”。灶神系玉帝派来人间至各家监察善恶之神,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 2.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3.“祝福”习俗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初读任务】
1.请诵读小说,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历程。
2.请找出小说转换思路的句子,并说说小说的思路是怎样的?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
参考提示:(1)“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2)思路:现实—过去—现实。(3)采用了倒叙手法。3.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三次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的文字。
参考提示:(1)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2)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3)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语言建构】
一、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恢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
B.我很耸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C.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嘉,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D.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解析】选D。A项,“恢”应改为“灰”。B项, “耸”应改为“悚”。C项,“嘉”应改为“佳”。二、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近日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塔杜巴国家公园,两只_________的
大老虎为了消磨时间开始打斗玩耍,它们你一拳我一拳的相互拍
打,让人爆笑不已。(百无聊赖·兴味索然)
2.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块世界最早出现的商标广告铜
版。这块广告铜版,从标题、图像到文案一应俱全,形象生动、
_____明了。(简捷·简洁)百无聊赖简洁3.欧盟还强调,若是目前的钢铁关税还在,欧盟就不会
同意任何协议;若美国加征更多关税,欧盟将单方面
_____谈判。(中止·终止)
4.家是最暖心的港湾,能和家人朝夕相处,这_____是每
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大抵·大概)中止大概5.任凭学生质疑,哪怕舆论场中也沸反盈天,高校中的
一些问题App仍能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让人费解,乃至浮
想联翩——App进校园,谁是推手?(
)
6.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他正走在人行道上就被汽车撞
了,你说倒霉不倒霉。(
)﹒﹒√。辨析:用来形容舆论场中喧嚣杂乱讨论。符合语境。√。辨析:这里用以形容事情难以预料。符合语境。7.目前华为已经走投无路,想要摆脱美国不平等制裁,
华为的备胎不得不全部转正,必须选择自研芯片架构,
建立新的技术系统。(
)×。辨析:“走投无路”意思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句子中没有华为想投奔谁的意思,不合语境。﹒﹒﹒﹒8.由于这些年总有一些旅行社宰客被曝出来,现在大家
也是更加精明强干了,在选择旅行社之前都会先在网上
做做功课。(
)×。辨析:从前后文看,语境意思是说现在大家选择旅行社时都非常仔细了,而非“精明强干”。故不合语境。﹒﹒﹒﹒【审美鉴赏】
鉴赏点一: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小说几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情景?【明确】共有3次:①第一次是开头两段通过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气氛;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2.作者将环境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3.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明确】①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作者围绕它叙述祥林嫂的生死际遇;②作者把祥林嫂的死置于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以乐写哀,用反衬的手法深化小说的主题,要读者看到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人活活吞噬的。鉴赏点二:探究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4.祥林嫂一生有哪些主要经历?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祥林嫂春上死了丈夫,冬初到鲁镇做工;第二年春天被抓回,卖给贺老六,年底生阿毛;后来贺老六患伤寒死去,四岁的阿毛被狼衔走;小屋被收回,重回鲁镇做工;年底倾其所有捐门槛;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祝福”夜凄凉离开人世。
5.有人说,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疏,有恶意的无恶意的,都把她往死路上赶。请根据下表,写出祥林嫂周围的有关人物及对她的态度或影响。【明确】①剥夺人身自由,掠夺财产②封建宗法观念③精神恐吓、冷漠嘲笑、毫无同情心④封建迷信及愚昧、冷漠无情⑤增加其痛苦⑥有能力反抗封建却不反抗6.小说将祥林嫂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安排在春天,是巧合还是有意?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1)是作者刻意将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春天发生的,这样以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自然背景,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礼教,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是没有“春天”的。【思维锤炼】
1.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善于刻画眼睛,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刻画眼睛的典范。文中几次写祥林嫂的“眼睛”?这些对“眼睛”的描写暗示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点拨】2.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点拨】①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②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第一次说“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这些都表现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3.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点拨】①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败坏风俗”,“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②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被鲁四老爷打发走,沦为乞丐。4.结合祥林嫂的一生和鲁迅对祥林嫂的刻画,总结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点拨】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但在旧社会的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所吞噬。【备选要点】
1.作者写丧夫后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再次丧夫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意义?【点拨】(1)同样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败坏风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那一幕悲剧。 (2)看起来这两处描写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这根白头绳就是沉重的精神枷锁,是祥林嫂不幸命运的耻辱标志。祥林嫂任人鄙弃、唾骂、“扎着”“仍然头上扎着”,这表现出封建蒙昧主义的可怕和封建道德的顽固。这根白头绳是勒死祥林嫂的绞索。2.小说中多次写雪,请找出几处,品味其作用。
【点拨】第一次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二次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第三次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次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综合素养实践】
1.《祝福》如果以第三人称直接展开祥林嫂的故事也是可以的,但文中却用不少的篇幅写了“我”这一形象。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写“我”是否有深意?请从多个角度加以探究,也可联系作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加以探究。参考提示:要点一: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叙述了祥林嫂一生的事迹,最后又回到开头。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 (情节角度) 要点二:“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人称角度)
要点三:“我”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四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这样写能够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人物角度) 要点四:“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主题角度) 要点五:通过“我”来展开故事是鲁迅小说的常见写法,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读者。(艺术特色角度)2.祥林嫂到底最后是怎样死去的呢?有人说是在雪地里冻死的,有人说是自杀而死。请从课文中找线索,小组交流,并写一段祥林嫂死时的场景。参考提示: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①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
②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显然,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③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④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场景描写:略。(展开想象,写出人物死前时的凄凉、心理斗争、死后的景色渲染即可)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
谏逐客书 *与妻书
(45分钟 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几家能彀
B.遂散六国之从
C.河海不择细流
D.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
【解析】选D。A.“彀”同“够”。B.“从”同“纵”,合纵。C.“择”同“释”,舍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宝贝
B.遂散六国之从 遂:于是
C.此非所以跨海内 所以:表凭借,用来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
【解析】选A。宝,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
3.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A.且以汝之有身也
B.今逐客以资敌国
C.民以殷盛
D.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解析】选D。D项和例句的“以”都是介词,用。A.介词,因为;B.连词,来;C.介词, 因此。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是吾不是处
B.东得百里奚于宛
C.迎蹇叔于宋
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解析】选A。A.是判断句,其他三句是状语后置。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可以模拟得之
B.吾充吾爱汝之心
C.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D.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解析】选D。A.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B.充,古义:扩充。今义:满,足;冒充。C.第,古义:只是。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6.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客卿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足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解析】选D。D项,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7.(2019·淮安高一检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内容全面;②不超过50字。(8分)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要求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每个句子是一个作用,把每个句子的核心内容摘取出来然后重新组合句子即可。
答案: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二、阅读鉴赏
文言文阅读(19分)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析】选B。D项第三处前“而有战胜之”明显表意不完整,故排除;“君用起”主谓宾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A项中“则是弃卫鲁”明显不合文意,排除A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选C。“三家分晋”的“三家”指韩、赵、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解析】选C。C项中“深表不满”于文无据。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乃”“所以”“居”。(2)关键词:“宗室”“作乱”“走”。
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附【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军,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之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过去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说:“讲得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武侯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国的公主,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随即就到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培优自选】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事:侍奉
B.武侯浮西河而下 浮:泛舟
C.魏置相,相田文 相: 以……为相
D.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害:厉害
【解析】选D。害:谋害。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而攻齐,大破之 此魏国之宝也
B.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以拒秦、韩
C.卒母闻而哭之 而害吴起
D.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使令尹尽诛射
【解析】选D。A.代词,代齐国/助词,的;B.因为/目的连词,来;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都是副词,就。
14.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愿意为他效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②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