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1 19:20:14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03 春秋笔法
单元览要
3 晋灵公不君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后针对训练6 晋灵公不君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谏而不入 入:进入
C.使钅且麑贼之 贼:刺杀
D.宦三年矣 宦:做贵族的仆隶
解析:B项,“入”在语境中是“被采纳”的意思。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古之良大夫也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
解析:A项,代词,代指所犯的过错。B项,助词,的。C项,助词,的。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解析:A项,“辟”同“避”。C项,“阙”通“缺”。D项,“溜”通“罶”。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盛服将朝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提弥明死之 D.晋侯饮赵盾酒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作动词。A、D项为使动用法,C项为为动用法。
答案:B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右,车右。古人乘车以右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右,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左陪乘。
B.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时指用来温酒的器具,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C.乙丑,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D.大史,即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解析: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
答案:A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
(2)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钅且麑暗杀他。
(3)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7.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B项,②是士季的话。C项,①不能表现晋灵公“不君”。
答案:D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可见其“不君”。
C.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晋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晋灵公,因而险遭晋灵公谋害。
D.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这种精神连杀手都被感化。
解析:C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晋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而是士季。
答案:C
9.晋灵公已经知错,并答应改错,可士季为什么还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大臣士季进宫劝谏,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晋灵公的话把重点落在了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而士季的这句话则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主要用来劝诫人们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敢于承认并积极地改正错误。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伯克段于鄢①
左丘明
初②,郑武公娶于申③,曰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于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注:①节选于《左传》。②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③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④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C.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D.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解析: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解析:缮在此处意为修补,准备备战。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的对其的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昵,厚将崩。”
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突出了庄公的无为,姜氏的不亲,共叔段的不本分。
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闕地及泉,遂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解析:C项中体现出庄公的无为表述有误。在此文中,庄公对于弟弟缺失管教,但这并不能体现出庄公的无为。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池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您将要不能控制(它)。
(2)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唉,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说他自己很后悔。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邑作为他的封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于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PAGE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