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后针对训练21 《红楼梦》评论(节选)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于困者终于亨 亨:通达
B.目击之而身历之 历:经历
C.以写故国之戚 戚:悲戚
D.自律的也 律:规律
解析:D项,律:约束。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惧祸之及
A.由叔本华之说 B.一朝而舍之
C.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 D.宝玉之于黛玉
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C两项“之”为结构助词“的”;B项“之”为代词。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
②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
③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④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⑤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
⑥而惩黛玉之孤僻
⑦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A.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⑥
解析:①“世间”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实”的意思。⑤“盲目”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可知,不可预料”的意思。⑦“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寻常”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程度的副词。
答案:D
4.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B.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贪于财货
解析:C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C
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B.《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C.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D.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解析:C项,是省略句,其余为判断句。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
B.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C.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D.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解析:B项,息,使……休息。A项,历,经历;C项,索,寻找;D项,亲,亲近。
答案:B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红楼梦〉评论》的第一段,完成7-11题。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才得一面
A.大楚兴,陈胜王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解析:A项为名词作动词,与例句相同。B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始于困者终于亨 亨:顺利、亨通
B.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餍:满足
C.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 戚:亲戚
D.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 背:违背
解析:C项,戚:哀伤。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C.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
D.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解析:C项“其”为助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其”,均为代词。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桃花扇》中的结局不令人信服。
B.作者认为《红楼梦》违背了中国人的普遍心理需要,但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C.文中认为《牡丹亭》《长生殿》是媚俗的典型例子。
D.作者认为《红楼梦》《桃花扇》的区别仅在于解脱的方式不同。
解析:D项,文中谈到的区别不仅这一点。
答案:D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这样做而想满足阅读者的心愿,难啊。
(2)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事情,来写故国之哀,而不是以描写人生处世为主。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震川文钞》序
张士元
《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皆不全,且为后人所涂乙,颇改旧观。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商订于虞山①而刻之。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余生平颇嗜熙甫文,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不适于读也。因手录其尤可法者若干首,即用熙甫读《史记》之法读之,稍稍加评注焉。
盖古今文章,自汉氏以来,至唐之韩、柳始备其格,至宋之欧、苏、曾、王乃尽其变。自宋迄元,代有作者,姚燧牧庵、虞集道园尤为一时之杰。明正德、嘉靖间,唐应德、王道思相切劘②以古学,唐学眉山,王学南丰③,皆大雅之才也。而其力抗欧、曾,气追班、马,如江、汉之发源于岷、嶓而滔滔不竭者,熙甫一人而已。
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江阴杨文定公尝言:“文章要得《二南》风度。”如熙甫真可谓得之矣。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
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④,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而今之剽窃补缀,肥皮厚肉,取青媲白,而自诩为工者,辄敢薄熙甫为不足学,又元美之徒所窃笑者已。是为序。
注:①虞山: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②切劘(mó):切磋。③眉山、南丰:眉山指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南丰是指南丰人曾巩。④王元美:明代著名文人王士祯,字元美。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B.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C.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D.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解析:“然”表转折,此前应断开,排除A、D;“人”在句中作主语,排除C。
答案:B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震川,归有光的别号。别号,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B.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
C.正德、嘉靖,明代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月日的一种名号。
D.二南,《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两部分。
解析: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答案:C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和正文中分别用归有光的号和字称呼他而不称其名,这表明了文钞的编者对归有光的尊重。
B.文章写到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并提及王元美对归有光的散文的态度有变化,其目的都是突出归有光对散文的贡献。
C.在明代正德、嘉庆年间,唐应德、王道思都是文章大家,但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光的,只有归有光一人。
D.自古以来的序文,褒奖溢美之辞甚多,能像本文作者这样在充分肯定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又能客观指出其不足的,实属难得。
解析:C项,“嘉庆”和原文不符,应为“嘉靖”;“司马光”应为“司马迁”。
答案: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尤其喜欢他的叙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的是世俗琐事,但都古朴清雅可观。
(2)与熙甫同时代的人,如王元美,当时他以诗歌名震天下,斥责熙甫的文章平庸,后来他却又深深为之叹服,这难道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吗?
参考译文:
《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但都不完整,而且被后人删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样子。最后熙甫的曾孙归庄出版了所藏钞本,是借鉴虞山人钱谦益的版本刻写的。虽然也免不了移篇改字的错误,但有赖于这个刻本,人们才得以见到归有光全部的文章。
我平生非常喜好读熙甫的文章,唯独不喜欢他文集中
有应酬之类的轻率随意之作,这类文章不适合阅读。因此,我亲手抄录了其中特别可以学习的几篇,并学着熙甫读《史记》的方法去阅读,还在上边加了些评注。
古今文章,从汉代以来,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法式开始完备,到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文章已变化到了最好的状态。从宋代到元代,代代有代表作家,姚燧牧庵、虞集道园更是一时俊杰。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唐应德、王道思在古学方面相互切磋,唐应德学习的是眉山三苏,王道思学习的是南丰曾巩,他们都成为了宏达雅正之才。但能够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迁,犹如发源于岷山、嶓冢山的长江、汉水滔滔不绝的,唯有熙甫一人而已。
我尤其喜欢他的叙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的是世俗琐事,但都古朴清雅可观。江阴人物文定公曾经说:“文章要有《周南》《召南》那些诗的气质神韵。”而熙甫的文章真正可以说是做到了。读他的文章能使高兴的人忽然悲伤,悲伤的人忽然高兴,使人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而不能停止!
与熙甫同时代的人,如王元美,当时他以诗歌名震天下,斥责熙甫的文章平庸,后来他却又深深为之叹服,这难道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吗?而现在那些剽窃他人的字句拼凑成文,只求形式和对仗,却夸耀自己的文章写得好的人,总是敢轻视熙甫认为他不足以让自己学习,那又是王元美这样的人所要窃笑的了。因此来作一篇序。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