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针对训练22 人境庐诗草自序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遽:立即
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袭:沿循
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逮:及,到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
解析:A项,遽:遂,就。
答案:A
2.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B.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C.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D.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解析:C项,“采取”在文中的意思是“择取,选用”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接纳”。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C.马牛而襟裾
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
②然以笃好深嗜之故
③亦每以余事及之
④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⑤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⑥其亦足以自立矣
⑦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A.①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⑥/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①②是介词,因为;③介词,在;④介词,用;⑤⑥⑦连词,用来。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遵宪是我国晚清时期人,《人境庐诗草》是以其书斋名命名的一部诗集。
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则在其基础上加上《三国志》。
C.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D.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早期倡导者有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
解析:C项,“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应是《尔雅》,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答案:C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 无虑:没有顾虑
B.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单行:每一行
C.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跻:达到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
解析:A项,无虑:大约。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
②然以笃好深嗜之故
B.①诚戛戛乎其难
②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C.①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②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D.①虽一行作吏,未遽废
②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解析:B项,①诚:确实、实在;②诚:果真、如果。A项两个“以”都是“因为”;C项两个“逮”都是“到、达到”;D项两个“遽”都是“就”。
答案: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黄遵宪吸取古典文学精华的一组是( )
①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②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③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④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⑤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
⑥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④
解析:①黄遵宪认为古今人事不同;⑤要用今天的语言写诗;⑥认为自己的诗达不到古人的水平。这三项与吸取古典文学精华无关。
答案: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遵宪痴迷诗歌创作。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学写诗,当官后公务繁忙,四处奔走,少有闲暇,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
B.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虽然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
C.黄遵宪作诗视野开阔。他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涉猎各种古代典籍,博采众家之长。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
D.黄遵宪坚持自我特色。他学习古人的经验但不兼收并蓄,力图开创“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风格,以此自立于诗坛。
解析:C项,“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不合文意,应是“未必就能达到”。
答案: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重点是“笃”“好”“深”“嗜”和“及”的翻译,两个“之”的用法也要注意区别。
(2)重点是“固”“逮”的翻译。
答案:(1)但因为特别喜欢的缘故,也常把我遇到的事(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一旦做官(公务繁忙),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
(2)然而我虽然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能达到。诗写了一些“虽然说达不到(这些要求),心里却非常向往。”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赠黎安二生序
曾 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B.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C.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D.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解析:据文意和句式特点判断。
答案:A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同年: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试者,其中试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C.参军: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
D.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解析:A项,赠序是一种散文文体。
答案: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解惑于里人”。
B.第三、四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韩愈、苏轼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解析: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样痛快淋漓、气势不凡,只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很有相似之处。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2)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PAGE
5
(共26张PPT)
相关读物 人境庐诗草自序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