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针对训练1 入门四问
一、语言文字应用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克制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
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存
D.君子喻于义 喻:懂得
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为己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B.用之则愈明 木受绳则直
C.事已却悔,如何 今当读何书
D.也知此为天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示“该怎么办”;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两个“为”都是动词“是”。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
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解析:A项,“埽”同“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制”。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不得苟且放过
B.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C.须大段著力
D.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解析:A项,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B项,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C项,古义,仔细;今义,指大的段落。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方是见得真味
B.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明知合行大路
D.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
解析:B项中“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踩。
答案:B
6.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伏甲,将攻之 甲:士兵
C.宣子田于首山 田:打猎
D.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此
解析:诒,遗留。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进及溜 B.而观其辟丸也
C.既而与为公介 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解析:A项,“溜”通“罶”,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B项,“辟”同“避”,躲避;D项,“阙”通“缺”,过失。
答案:C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第一单元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8.中国古代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说法,四书主要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答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9.中国儒家经典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五经主要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经书。
答案:《诗》《书》《礼》《乐》《易》《春秋》
10.中国古代经典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古代经典著作主要指的是经史、子、集。
答案:经史子集
1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______________》。
解析:《史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字,主要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五种类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史记》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
中国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产生了经典,而且产生了多种丰富的经典类型。各经典类型之间并不都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互有交叉。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努力还原这种类型形态上的固有丰富性。
“六艺”本身虽然主要并不作为文学经典来看待,但在正统的文学观念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却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它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此,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确定无疑的“大经典”地位,其他与之相比只能是“小经典”。就文学经典来说,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秦汉文是大经典,《过秦论》则是秦汉文中的小经典。
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先秦人虽然未必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文学经典,但对《诗经》等典籍显然极为熟悉,成为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等,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汉代人的文学经典是诗骚赋,司马相如的赋尤被推崇。六朝人的文学经典除诗赋外,更开始了一个骈体文的繁盛时代。到了宋代,随着承续韩柳的欧苏王曾等的古文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古文经典的地位也逐渐得到确认和凸显。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科举考试科目也产生了策论、经义等供举子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文。有的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更长时间段的检验,如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一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反之,也有不少经典及身而亡,如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原先八股文的经典很快被人遗忘。时代经典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文体经典。
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每一代都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各类文体自身的序列里,长期的实践也确立了经典文体的地位。
“公开的经典”是指由统治者所确认的正宗经典;“公认的经典”是虽然未被统治者所确认,但却是人们所公认的经典。一直到清代,正统的文学批评承认的经典从文体上看是正宗的诗文,而小说、词、戏曲及相关的通俗文学都难以列入。比较典型的《四库全书》,白话长篇小说与戏曲都不收入,词虽收入,但显得非常勉强。但是,许多上流社会文人与一般民间文人仍然是把它们作为经典的。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古代文学经典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有删改)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十分丰富,而且各经典类型之间除了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之外,有的还互相交叉。
B.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色,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经典。
C.文学作品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六艺”、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而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大经典”地位。
D.《诗经》等典籍是先秦时期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以“三寸不烂之舌”轻松战胜敌军。
解析:C项的错误类型为混淆范围,这属于正统的文学观念。
答案:C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发生的变化或调整导致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
B.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可见大经典往往是由小经典构成的,通过对小经典的研究累积能更好地理解大经典。
C.人们对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的推崇表明有些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D.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这些不同的文体经典集一代人之功,形成世人所公认的一些文体特色。
解析:A项的错误类型为因果倒置,原文为“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
答案:A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文学经典文体的探讨上,“大”与“小”也兼有价值评判的意义,文学经典可以作出大经典与小经典之分。
B.时代不同审美风格会有区别,时代经典也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明清时期盛行的八股文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而很快被人遗忘。
C.公认经典和公开经典之间可以并列也可以互相交叉,在《四库全书》中诗歌既属于公开经典也属于公认经典。
D.古代诗文经过时间的磨砺,沉淀在人们心灵之中,已成为我们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解析:A的错误类型为张冠李戴,原文“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
答案:A
PAGE
4
(共19张PPT)
01 入门四问
单元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