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科学试卷(四)(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科学试卷(四)(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1 17: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
1.火钳是一种省力的杠杆类工具。   (判断对错)
2.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根据蒸汽产生动力的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广泛的柴油机。    (判断对错)
3.北极星是大熊星座中最亮的星。   (判断对错)
4.做框架时,边越多越稳定,所以四边形比三角形稳定。   (判断对错)
5.塑料能够多次熔化成形,回收利用废塑料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判断对错)
6.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可增大。   (判断对错)
7.开发新能源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好处。   (判断对错)
8.齿轮能传递动力,可以改变转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判断对错)
9.咀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后产生了麦芽糖   。(判断对错)
10.环形山是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   (判断对错)
11.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水中的鱼也需要空气。   (判断对错)
12.地球上的水有很多,浪费一些无关紧要。   (判断对错)
二.选择题(共18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2分)
13.下列装置的优点是(  )

A.省力 B.改变力的方向
C.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14.我们要观察细菌可使用的工具是(  )
A.显微镜 B.放大镜 C.平面镜
15.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水分和空气 D.温度
16.下列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位置关系中能产生月食现象的是(  )
(图中图形大小关系:太阳>地球>月亮)
A. B.
C.
17.我想把树皮图案弄到纸上去,我一般用(  )的方法。
A.图画 B.拓印
18.在显微镜下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是(  )
A.相同的 B.相反的 C.不确定
19.“千里之提,毁于蚁穴”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20.下面几种透明玻璃片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
21.安全帽的承受压力性能很好,它是利用了(  )的原理。
A.拱形 B.圆顶形 C.球形
22.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位置在中间的是(  )
A.太阳 B.月球 C.地球
23.(  )不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
A.宇宙飞船 B.磁悬浮列车 C.天文望远镜
24.骑自行车上坡走“S”型路线是利用了________原理。(  )
A.杠杆 B.斜面 C.滑轮
25.水被污染以后,(  )
A.可以处理后再利用 B.不能再利用
C.处理后只能浇地
26.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
A.由缺变圆 B.由圆变缺
C.由圆变缺,再变圆
27.观察人体中的器官时,胃科医生常用的仪器是(  )
A.望远镜 B.显微镜 C.内窥镜 D.平面镜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砍伐森林 B.保护生态环境
C.污水随意排放 D.随意倾倒生活垃圾
29.下面几种物质的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木材燃烧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湿衣服晒干了
3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  )
A.燃得更旺 B.熄灭
C.燃烧的时间更长
三.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3分)
31.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它是地球的   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   。
32.处理垃圾的常用方法是   、   和   。
33.食盐、白糖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   。
34.电动机是用   产生动力的机器,其工作原理是:用   产生磁,利用   的相互作用转动。
35.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   。
36.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看到附着在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
四.连线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37.它们属于什么变化?
淀粉遇碘酒
物理变化 水沸腾(水变成水蒸气
苏打和白醋混合
化学变化 放鞭炮
高锰酸钾溶解在水里
38.
仙人掌 叶刺 热带雨林
松 树 叶宽大 山 地
香蕉树 针形叶 沙 漠
五.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7分)
39.请画出你最喜欢的两种月相图,并标出月相名称。

40.电磁铁的磁力和什么有关?怎样使电磁铁磁力变大?   。
41.作为环保小卫士,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
42.铁生锈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判断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
1.【分析】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
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解答】火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一种费力的杠杆类工具。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杠杆的应用。
2.【分析】鲁道夫?狄赛尔是柴油机的发明人,被誉为柴油机之父。德语的柴油一词,就是从他的名字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的柴油机成为各国潜艇的主要动力。如今,他发明的柴油机,在汽车、船舶等整个工业领域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发展。
【解答】德国发明家鲁道夫?狄塞尔发明了第一台柴油发动机。狄塞尔于1885年开始研究动力机器,他用压缩空气的高温直接在气缸中点燃燃料,并于1892年获得了这种机器的专利,同年制造了第一种试验机,即原始的柴油机。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发明柴油机的是鲁道夫?狄塞尔。
3.【分析】北极星,顾名思义就是专指位于北天极点的星星,也就是,正好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上,所以看起来唯一不动的一个亮点。
【解答】北极星不在大熊星座,在小熊星座,是里面最亮的星。北斗七星在大熊座。所以题干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区分好每一个星座的组成,让我们熟悉更多的天文知识。
4.【分析】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长方形框架、正方体框架加上斜杆相当于里面有了三角形,可以起到加固作用。
【解答】做框架时,边越多越稳定,所以四边形比三角形稳定。这种说法错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三角形的稳定性。
5.【分析】循环经济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解答】塑料能够多次熔化成形,回收利用废塑料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属于循环经济的内容。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循环经济,然后依据课本内容判断即可。
6.【分析】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解答】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知道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可增大。
7.【分析】能源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这里的能量通常指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
【解答】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开发新能源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好处。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8.【分析】齿轮传动是利用两齿轮的轮齿相互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的机械传动,可以改变转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解答】齿轮能传递动力,可以改变转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齿轮传动的特点。
9.【分析】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解答】咀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后产生了麦芽糖,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唾液酶与淀粉的反应。
10.【分析】环形山通常指月球表面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
【解答】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其分布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月球地貌特征,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11.【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氮气大约占 78%,氧气大约占 21%,二氧化碳大约占 0.03%,水蒸气等其它气体大约占 0.97%,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解答】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水中的鱼也需要空气。这种说法正确,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空气的成份。
12.【分析】水是取之不尽的,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解答】地球上的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我们也应该保护地球上的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能随意浪费。所以此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保护水资源,然后依据课本内容判断即可。
二.选择题(共18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2分)
13.【分析】绕了一根绳子的边缘有槽的轮子叫滑轮。滑轮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两种,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滑轮组。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解答】图中的装置是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滑轮组的特点。
14.【分析】细菌和病毒要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它们漂浮空气中,潜伏在食物中,寄生在土壤、水其它动物和人的体内。
【解答】根据对观察工具的认识,观察细菌要用到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都不能看到。
故选:A。
【点评】掌握对显微镜使用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答】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可知,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温度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铁生锈原因的识记。
16.【分析】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解答】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月食就在每月的十五。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月食,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17.【分析】观察是为了获取更多、更本质的事实信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在观察大树的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用眼、耳、鼻、手等感官来观察,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例如通过用手围、抱的方法进一步感知树干的粗细。在观察树皮活动中,运用拓印树皮的方法,通过比较树皮拓片,学生
发现了树皮的粗糙程度不同。这样的感知活动,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明理。
【解答】把树皮图案弄到纸上去的方法是拓印。
故选:B。
【点评】了解不同的方法可以更全面的认识物体。
18.【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载玻片的移动方向与从目镜看到的图象移动方向相反。
故选:B。
【点评】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在显微镜下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是相反的。
19.【分析】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造成影响,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对空气中氧含量、水蒸汽含量等都有影响。
【解答】“千里之提,毁于蚁穴”说明日积月累的小动作能造成很大的后果,这是蚂蚁对大坝的影响,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0.【分析】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是镜子的凸度。
【解答】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属于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21.【分析】球形球面上两点之间有个最短距离,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球形也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
【解答】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受压力大的特点,又没有拱形向外推的力。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安全帽的承受压力性能很好,它是利用了圆顶形的原理。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圆顶形,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22.【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解答】日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遮挡住,从而产生日食现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日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23.【分析】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要掌握人类探索宇宙知识的相关内容。
【解答】人类探索宇宙,用望远镜观察 (在地球上),用火箭运载 (在地球上),用航天器观察 (在太空中),航天人观察 (在太空中),B是交通工具。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4.【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解答】骑自行车上坡走“S”型路线是利用了斜面原理。
故选:B。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了斜面的应用。
25.【分析】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解答】污水先要经过处理,再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再利用。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水污染,然后依据课本内容选择即可。
26.【分析】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解答】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故选:A。
【点评】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即可作答。
27.【分析】内窥镜是一个配备有灯光的管子,它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
【解答】内窥镜通常有两个玻璃纤维管,光通过其中之一进入体内,医生通过另一个管或通过一个摄像机来进行观察,有些内窥镜甚至还有微型集成电路传感器,将所观察到的信息反馈给计算机。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因此它对医生非常有用。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内窥镜的相关知识,知道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因此它对医生非常有用。
28.【分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解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要尽量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植树造林,不随意丢弃废电池,不用含磷洗衣粉,工厂将废水处理后再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不随意砍伐森林,B观点正确,ACD观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保护环境,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9.【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木材燃烧是化学变化,食盐溶解在水中,湿衣服晒干了是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化学变化的应用。
30.【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解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三.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3分)
31.【分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圈是一个月。月球和地球一样,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解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总是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
故答案为:月球;卫星;公转。
【点评】本题考查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32.【分析】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
【解答】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且具有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需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垃圾的处理方法包括减少丢弃、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等。
故答案为:减少丢弃;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点评】熟练掌握处理垃圾的方法的相关知识。
33.【分析】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这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解答】食盐、白糖都是晶体。
故答案为:晶体。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学生要掌握晶体的概念。
34.【分析】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
【解答】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其工作原理是:用通电线圈产生磁,利用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相互作用转动。
故答案为:电;通电线圈;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5.【分析】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解答】我们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可以通过自然保护区来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6万平方千米,所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保护区,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36.【分析】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有铜被置换出来,同时浅蓝色的溶液颜色逐渐变得更浅了,附着在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是被置换出来的铜。
故答案为:铜。
【点评】掌握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连线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37.【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应用。
38.【分析】不同的植物种类,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水分条件的环境中,形成了对水分需求关系不同的生态习性和适应性。
【解答】香蕉树的叶非常阔大,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区;松树的叶细长呈针形,需要较多的水分,所以它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变成了非常小的针刺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也能生长,所以它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形态对环境的适应。
五.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7分)
39.【分析】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解答】月相按农历月初到月末的顺序排列为:新月、上弦月、满月是、下弦月、残月,我喜欢残月和满月。
故答案为:

残月 满月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月相变化规律,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40.【分析】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与线圈圈数和电流强度、铁芯大小有关。
【解答】电磁铁的磁力和电池数量、线圈匝数、铁芯大小等有关,增加电池数量和增加线圈圈数、更换更大的铁芯都能使电磁铁磁力变大。
故答案为:
电磁铁的磁力和电池数量、线圈匝数、铁芯大小等有关,增加电池数量和增加线圈圈数、更换更大的铁芯都能使电磁铁磁力变大。
【点评】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和电流强度、铁芯大小有关。
41.【分析】净化空气,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将空气中的微粒子、有害空气、细菌等污染物排除,并将室内温度、洁净度、压力、气流速度与气流分布、噪音振动及照明、静电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围内的工程学科。
【解答】生活中,空气污染已经影响到我们居住的环境,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作为环保小卫士,我们为净化空气可以从下面的事情做起:1.植树净化空气;2.减少“白色污染“;3.搞宣传活动;4.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5.保护动植物;6.抵制大人抽烟等。
故答案为:1.植树净化空气;2.减少“白色污染“;3.搞宣传活动;4.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5.保护动植物;6.抵制大人抽烟等。
【点评】考查了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了净化环境尽自己的力量。
42.【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答】通过设置实验可知,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酸碱盐的情况下会加快生锈的速度。
故答案为: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酸碱盐的情况下会加快生锈的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条件识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