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物质溶解的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知道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和溶液的浓稀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试验感知:①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的溶解硝酸钾;②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加入氯酸钾后还能再溶。
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试验培养动手分析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要点】
1.建构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判断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中加入另一种物质,还能继续溶解;
3.知道饱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教辅手段】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玻璃棒、烧杯、药匙、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硝酸钾、氯酸钾、蒸馏水。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糖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 引言:大家都有喝糖水的经历,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蔗糖呢?(可现场配制一杯糖水,让大家观察。) 1.回忆喝糖水的经历;2.观察玻璃杯底的固体,思考后作答。
质疑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建构饱和溶液的概念 1.明确实验任务:①体验在烧杯中装入15mL水,能否溶解完3克硝酸钾(用玻璃棒充分搅拌);②给上述烧杯加热,观察烧杯中固体的变化;③冷却热的硝酸钾溶液,观察烧杯中有晶体析出时刻的温度,并记录;④向③中的溶液中加入氯酸钾固体,观察氯酸钾能否溶解。 2.说明试验中的注意事项:①烧杯加热要垫石棉网;②不能用温度计搅拌;③温度计不能接触烧杯壁;④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要碰撞烧杯壁和温度计。 1.明确实验任务后,分组进行实验,做好记录; 2.实验时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思考教材中的“分析与思考”。
质疑探究 解决几个问题: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3.引导学生回到实验①在烧杯中装入15mL水,能否溶解完3克硝酸钾(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所得到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我们可以用加热得方法使之溶解,继续加热呢?还有其他得方法使之溶解吗?②归纳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得方法与途径;③逆向思维推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途径与方法; 4.例举:①在80℃时,100水中169克硝酸钾才能达到饱和;100克水中此温时溶解160克硝酸钾没有饱和,却很浓;②在80℃时,100克水中还不能全部溶解0.10克氢氧化钙,很稀,却是饱和溶液。 1.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加水(溶剂);加热。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加溶质;降低温度。 2.对比两个例子:明白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总结转化 ①饱和溶液的概念;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③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5.课堂小结:从知识点上小结;从学习方法上小结;从探究过程小结。 1.理解三个知识点;2.学会逆向的思维方法; 3.探究过程中要加强对比。
巩固拓展 1.学生提问、讨论、答疑; 2.布置课堂练习:3..教师巡视、辅导。 参与提问、讨论和答疑;完成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媒体
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quot;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
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
(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溶解曲度线
[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11。
[学生活动]:根据表7-1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
[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
[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学生活动]:观察图7-10、7-11,完成以下练习,并总结归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1)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
(2)在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 、 、 。
(3)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及分析综合能力。
[总结板书]:2.溶解度曲线意义:
①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③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板书]: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某气体在101千帕,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了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208,回答:
(1)理解气体溶解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总结板书]:2.注意:①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101千帕、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无单位。
②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目的]:通过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判断正误:
(1)向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克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
(2)随水量的增加,能溶解的物质增加,所以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3)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克采用加溶剂、降温的方法。
(4)一定温度下,100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钾10克,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10克。
3.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4.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四、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