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 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1 21:3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掌握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史实。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东欧巨变的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1.东欧剧变的原因。
2.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苏联解体漫画》

教师: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突然解体了,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终结了。曾经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突然土崩瓦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又是怎样土崩瓦解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苏联解体图片,曾经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突然解体了,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终结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是如何解体的。既直观形象有震撼人心。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教师: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北约、华约的建立,最终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了。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展示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经互会
(1)经互会的成立
教师:二战后,这些国家在苏联的扶持下,逐渐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帮助东欧国家恢复经济,苏联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建立了什么样的组织?
展示图片:《经互会旗帜》

教师: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1949年,建立经互会。主要的成员国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2)经互会的影响
展示材料:
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教师:经互会对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那么,除了经互会之外,苏联为了控制东欧各国还成立了什么组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经互会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实际上就是为了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经互会有什么消极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是同苏联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客观上加强了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经济独立性。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视频,直观了解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的知识点。

3.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教师:作为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图片:《毛泽东访问苏联》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中苏建交之后,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展示图片:《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教师:中苏建立外交关系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2)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3)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设计意图) 图片演示法、史料引用分析法,是锻炼学生潜能思维的有效方法,以苏联为首成立了经互会,其本质是美苏争霸的经济方面的体现,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然后通过图片和史料介绍中苏建交的经过,能系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使得学生更近距离感知历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时代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1953年3月,斯大林患脑溢血去世,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新一代领导人赫鲁晓夫是怎样进行改革呢?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展示材料: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展示图片:

教师: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这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斯大林模式。
教师: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1.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首先在政治领域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展示材料:
材料:我们离开了斯大林可怎么办?如今谁来替我们思考?谁来组织军队、国家、工业?显然,这些都是愚蠢的想法。人民过去是,现在也是主要的力量。当然,个人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是很大的,然而对任何人都不可神化。
斯大林干了许多危害党和人民的坏事,除掉了许多正直的人,甚至除掉了许多英勇的忠于党的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摘自尼基塔·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
教师:为了否定了斯大林,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展示图片:《赫鲁晓夫》

展示图片:《城市青年参加垦荒》《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展示材料:
材料: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展示图片:

教师: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收效甚微,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进入60年代后,改革等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教师: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并进行一系列改革。请同学阅读课本,找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展示图片:《勃列日涅夫》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3)结果: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展示图片:《跛脚的巨人》

展示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教师: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了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史料和图片从斯大林的去世开始讲起,斯大林作为一个强权人物,带领苏联在军事上走向强大的同时也留下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通过学生自学和文字介绍依此讲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他们都有些成果措施,但都未从根本上触动这一体制,反而使其日益僵化。通过图片演示和史料分析相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
过渡: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那么戈尔巴乔夫又是怎样进行改革的呢?结果又如何?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展示图片:《戈尔巴乔夫》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改革。
(2)内容: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②戈尔巴乔夫取消苏共的领导人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信和政治多元化。
(3)后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开始蔓延,苏联的局势开始失控。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后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想一想】
教师: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苏联的解体虽然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直接关系,但是导致苏联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东欧剧变
教师:正当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出现政治混乱的同时,80年代的东欧各国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局势的动荡。东欧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民主制度。
展示材料: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谈话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原因:(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严重问题。(2)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教师: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引发的危机。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东欧剧变的表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东欧剧变表现: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教师:东欧剧变的实质就是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展示地图《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欧剧变》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上面两副地图,仔细观察某些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展示图片:《推倒柏林墙》《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教师:80年代的东欧巨变,东欧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性质,已经震惊了全世界,那么社会主义苏联是否顺利呢?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已经出现了一片混乱,苏联将怎样的命运呢?到了90年代,发生了一件更加令世人震惊的事情,苏联解体了,那么苏联是如何解体的呢?

3.苏联解体
展示材料:
材料一:
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存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材料二:
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材料三: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
教师: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队分裂进一步加快。最终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
展示图片:《戈尔巴乔夫》

展示材料: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展示图片:《苏联的国旗》《俄罗斯国旗》

教师:苏联解体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冷战”结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想一想】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2)政治上: 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个人崇拜,党和政府日益脱离群众。
(3)外因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合作探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探究略。
教师总结: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但最终将苏联改入死局,本质上还是由于固定僵化的斯大林体制模式,在其影响下,整个东欧又发生巨变,各国的共产党政权迅速垮台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最终造成了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最后,又通过想一想、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分析对比与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对史实的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二战结束后,东欧各国纷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逐渐扩大。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下,经济发展日益困难,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苏联解体,标志着两级对峙格局的终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为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