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哈尼卡》教案
课 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教 法教 具 通过欣赏与制作达斡尔族的哈尼卡作品,知晓哈尼卡的文化价值并体会材料与美感的关系。通过设计、制作和装饰等活动,获得色彩搭配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体会民间传统艺术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并从审美角度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健康态度。让学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并传承达斡尔族民族传统文化。达斡尔族传统的民族工艺哈尼卡的历史。哈尼卡的制作方法。哈尼卡的制作方法。引导、启发、实践。哈尼卡范例作品、彩纸、海绵纸、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 准备好示范教具。 分组,为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创设团结协作的学习环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美丽的哈尼卡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哈尼卡图片,引领学生思考:这些纸偶是哪个民族?2、观察这些纸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美丽的哈尼卡)一、什么是哈尼卡?哈尼卡简介:“哈尼卡”是玩具纸偶,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达斡尔族传说中,每个人的眼仁中都有一个小人形,没有它人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纸偶也是一种小人形,两词语义相近,所以借用了眼仁这个词来称谓这种纸偶。 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多厘米高。再根据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给它配上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还为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等。达斡尔族小姑娘玩“哈尼卡”时,会在炕上摆出各自的“哈尼卡”,每个女孩摆弄组成一个家庭,他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安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动手动脑,培养了心灵手巧、热爱生活的情感。哈尼卡艺术作品多取材于达斡尔族耕种、狩猎、捕鱼、采柳蒿芽、打曲棍球、跳鲁日格勒舞等生产、生活场面,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二、达斡尔族“哈尼卡”的存在价值:哈尼卡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保护“哈尼卡”这门流传艺术,其价值主要为:(1)、学术方面,从皮偶发展到纸偶,从材质、形式、应用等方面,无一不体现达斡尔族人的审美造型,育人教子等特征,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含,是达斡尔族人生活历史的一个缩影。(2)、实用方面:在非物质文化日益受重视的今天,继承和发扬具有达斡尔族民间风格的文化艺术,对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修养,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文化的精髓,“哈尼卡”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达斡尔族服饰的特点:传统的达斡尔服装为男子穿大襟皮袍,袍子前襟正中开衩,以便于骑乘,夏天穿布衣,外加长袍。女子亦穿大襟袍子,领襟、袖口和袍边镶绣鹿皮几何形图案,下摆不开衩,系金银线腰带,包头巾,着皮靴,外出时套绣花长坎肩。 四、研究制作方法:教师作品欣赏,引出讨论环节:哈尼卡有哪些特点?哈尼卡有几部分组成?制作方法如何?服饰是民族的标志之一,达斡尔族服饰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行研究说明)五、教师小结并带领学生制作哈尼卡:制作“哈尼卡”时,主体分为2部分。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卡”头形。头形剪出后,把它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红、黄、绿等各色彩纸做的圆锥形,把贴有剪纸头形的小细棍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再根据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给它配上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还为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等。教师带领学做哈尼卡 欣赏并思考 学生传阅,并且小组讨论并回答制作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研究哈尼卡的制作方法,并加以实施。 每个小组由组长分配任务共同协作完成。 获得感性的认识,调动思维融入课堂。 贴近生活,渗透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课堂练习 1、注意各个年龄的服饰特点、颜色搭配。 2、抓住达斡尔服饰的主要特点。 学生分组制作哈尼卡。 教师从旁指导。
作品展评 自评、师评、互评相结合。 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以鼓励为主。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为主。
板 书 设 计 美丽的哈尼卡民族:达斡尔族材料:皮、布、毡、纸等任务:头、身(底座)、服饰、花边
课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