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 一 单 元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
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
东(今山西运城)人,世人称之为“柳河东”
“河东先生”。他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20 岁中进士,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改革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
贡献:积极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他的文学成就很高。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有《柳河东集》,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
评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诗风幽峭峻郁。
二、背景回放
“穷”而后工的山水游记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
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
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永州位于湖
南和广东的交界处,是一个地广人稀、十分偏僻的地
方。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其间,柳宗元发愤著书,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正如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说的“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属于山水游记。
【拓展链接】
一、文体知识
宴游之作——游记
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记述游览经历、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1)记叙型: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如姚鼐的《登泰山记》。
(2)抒情型: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3)写景型: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4)说理型: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游记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二、文化常识
极富艺术生命力的游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八
篇游记体散文,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潭
记》《钴 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
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总称
为“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
的名作,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写景状物,以小见大,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拓宽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领域。
丰富奇特的寓言故事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推陈出新,因物肖形,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其中《三戒·黔之驴》则借驴比喻那些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庞然大物;《罴说》则借鹿、貙、虎、罴一物制一物来比喻那些“不善内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强的愚蠢行为,语言犀利精练,篇幅虽短而寓意深刻。
三、微言大义
柳宗元名言警句
1.忠邪不可以并立,善恶不可以同道。
2.君子谋道不谋富。
3.言而无实,罪也。
4.岂知千仞坠,只为一毫差。
5.乱者思理,危者求安。
6.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
7.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8.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
【初读思考】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这句话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针对“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
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
有积石横当其垠。(1)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出
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2)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1.这一自然段中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景物的特点是“奇”。表现在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径:副词,_______
_____。北:名词作动词,_______。下:名词作动词,
_______)
(2)其一少北而东(少:副词,___。北:名词作动词,___
_______。东: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径直、
一直
向北走
向下走
稍
向
北延伸
转向东边
﹒
﹒
﹒
﹒
﹒
﹒
(3)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睥睨:古今异义词,古义:
_____________;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4)窥之正黑(正:形容词,_____)
(5)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其:指示代词,___。已:动词,
___________)
城墙上的女墙
纯正
那
停止、停歇
﹒
﹒
﹒
﹒
﹒
(6)环之可上(环:名词作动词,_________。上:名词作
动词,___________)
(7)益奇而坚(坚:形容词,_____)
(8)其疏数偃仰(其:代词,_______。数:形容词,_____。
偃:动词,________)
盘旋攀登
攀上、爬上
坚实
代山石
密集
俯,倒卧
﹒
﹒
﹒
﹒
﹒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层断裂,河水分流,有堆积的山石横截在路
的尽头。
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
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中,“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其气之灵”表现在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分布的疏密有致。作者借奇石自比,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恨,沉痛而无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愈以为诚有(愈:副词,_____。诚:副词,_____)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
__________。为:动词,___________)
(3)而列是夷狄(列:动词,__________)
更加
确实
以……
为怪,诧异
创造、安排
陈列,放置
﹒
﹒
﹒
﹒
﹒
(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更:动词,_____。售:动词,
___________。伎:名词,____________)
(5)是固劳而无用(是:代词,___。固:副词,_________
___。用:名词,___________)
(6)神者傥不宜如是(傥:连词,________。宜:_____)
经历
指得到赏识
技艺,指美景
这
本来、实
在
功用、功劳
倘,或者
应该
﹒
﹒
﹒
﹒
﹒
﹒
﹒
﹒
(7)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以:介词,___。
慰:动词,_____。辱:动词,__________)
(8)不为伟人(为:动词,___________)
(9)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少:形容词作动词,_____)
用
安慰
屈辱,贬谪
造就、孕育
少出
﹒
﹒
﹒
﹒
﹒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在)中原,反
倒是(在)偏远的永州。
(这是造物者)用(这山石)来安慰那些屈贬来
永州的贤者。
[归类·记一记]
一、一词多义
1.其
(1)其一西出 (指示代词,其中的)
(2)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指示代词,那)
(3)其疏数偃仰 (代词,代山石)
(4)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副词,难道)
2.数
(1)其疏数偃仰 (形容词,密集)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数词,几)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名词,命运、天数)
(4)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副词,屡次)
3.诚
(1)愈以为诚有 (副词,确实)
(2)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 (名词,诚心)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连词,如果,果真)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②其一少北而东
③环之可上
﹒
﹒
﹒
﹒
﹒
﹒
(2)名词作状语
其一西出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
﹒
﹒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固劳而无用(无标志词语)
2.被动句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无标志词)
3.状语后置句
(1)投以小石(状语“以小石”后置)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状语“于此者”后置)
4.省略句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之”“列”后分别省略介词“于”)
【审美鉴赏】
1.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一句“怪”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1)作者纳闷为什么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原的山水放置在了偏远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2)这一疑问为下面的对话做铺垫,实质上是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将自己流放到此的愤懑。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明确】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备选要点】
1.“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悠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表明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2.有人说: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柳宗元的被贬,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你如何看待?
【明确】很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文人士子被贬或政治上失意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抑郁、不满转而寄情山水之作。杜甫有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如果他们不是被贬而是在政治上春风得意,那么他们或许会忙于政务而无法欣赏山水,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想需要抒发,因此是“文人不幸文学幸,诗人不幸诗家幸”。他们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有很多人仍能保持坦然的心态,处变不惊,笑对人生,这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本文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异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来表达不平之情。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讽刺。
【运用角度】善于发现美、换一种心态看生活、直面挫折、得失寸心知。
二、写法借鉴
1.叙事与议论并重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2.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文中所写奇石处处,又辅以幽林澄潭,这是作者缘
情生景,是作者将自己的身世遭际、内心的孤寂愤懑投
射到自然景物,与之合而为一的结果,它们峻洁而劲
健、骨气凛凛的形象成为作者峻洁、孤高、坚毅人格
的象征。自然,文中所写之弃地废景,也正是象征作者
遭贬不遇的处境。借被弃置的美好事物寄托自己“贤而辱于此”之感慨和白描式流畅自然的景物描写,构成了这篇散文独特的艺术风貌。
三、文脉梳理
(共67张PPT)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随缘自适的智者——苏辙
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
轼同登进士科。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
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被贬官。晚年在颍川定居,过隐居生活。
贡献:他的散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他的作品今存《栾城集》,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新论》《上皇帝书》《三国论》《黄州快哉亭记》等。
评价: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二、背景回放
逆境中的旷达情怀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1083),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三、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
宫:上古时,宫只是指一般的房屋,无贵贱之分。秦
汉以后,帝王的住所叫“宫”,如故宫。宫室一般向南,
其内部又分内堂、室、房等几部分。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
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如:醉翁
亭。在古时是公家的房舍,建在路旁,
以便旅客投宿。秦汉时十里一长亭,五
里一短亭,十亭一乡。如今园林中的亭,
指有顶无墙的建筑,与其原义不同。
台:高而平的建筑叫台。台上可以有建筑,也可没有建筑。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如:岳阳楼。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阁:四周设栏杆回廊的楼,如:滕王阁。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今演变成多种形式,如长廊、短廊、回廊、半壁廊、飞廊等。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微言大义
苏辙名言警句
1.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2.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3.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4.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5.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6.非举无以知其贤,非试无以效其实。
【初读思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却先写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
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未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
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和可以凭吊遗迹。
C.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解析】选A。文章第一段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其实是巧妙设伏,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2)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3)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1.下列一些中国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
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是作者自谓。
C.舍,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
神。
【明确】选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2.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明确】在此亭上可以欣赏远近、昼夜变化倏忽的景物;可以凭吊往古流风遗迹。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流奔放肆大(流:名词,_____。大:形容词,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益张(张:形容词,_____)
(3)至于赤壁之下(至于:古今异义词,古义,_____;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水势
指水势
开阔浩大而无阻挡
阔大
流到
﹒
﹒
﹒
﹒
﹒
(4)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谪: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即:动词,___________。为:动词,_____)
(5)以览观江流之胜(胜: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
(6)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_______)
(7)变化倏忽,动心骇目(动: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
___。骇: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
指官吏降职,调
往边外地方
接近、靠近
建造
胜景、美景
在晚上
使……
动
使……害怕
﹒
﹒
﹒
﹒
﹒
﹒
﹒
(8)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9)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舍:名词,_____。指:名词
作状语,_______)
(10)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动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流:形容词,_______
_____。称快: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
排成行列
房屋
用手指
斜着眼睛
看,谓伺机夺取
遗留下
来的
使……称快
﹒
﹒
﹒
﹒
﹒
﹒
﹒
﹒
﹒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河县的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
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
这大概就是亭子取名为“快哉”的原因了。
二、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
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
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
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
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1)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2)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3)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勉之意。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C.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下文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具人生哲理。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心生快意,增添了怀古的内容。
【解析】选D。“楚王宋玉论风”发生在楚国宫苑兰台,不在赤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动词的使
动用法,___________)
(2)王披襟当之(当:介词,___________)
(3)盖有讽焉(盖:副词,_______。讽:名词,_____)
使……跟随
迎着、对着
表推测
讽喻
﹒
﹒
﹒
﹒
(4)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变:名词,_____)
(5)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其中:古今异义词,古义:
_________;今义:方位词,那里面。自得:古今异义词,
古义:_____;今义: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得志
差异
他的内心
自在
﹒
﹒
﹒
﹒
﹒
﹒
(6)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坦然:古今异义词,古义:
_________;今义:心里平静,无顾虑)
(7)窃会计之余功(窃:动词,_____。会计:古今异义词,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财务工作人员)
心情舒畅
利用
征收钱粮等公事
﹒
﹒
﹒
﹒
﹒
(8)将蓬户瓮牖(将:连词,_____。蓬、瓮:均为名词作
动词,意思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9)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适:形容词,_____)
即使
用蓬草编
用破瓮做
使……尽享
安适
﹒
﹒
﹒
﹒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使他心中坦然舒适,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
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感到不快乐呢?
即使用蓬草做门,用破瓮为窗,也没有什么不
快活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相对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
求自我安乐呢!
[归类·记一记]
一、一词多义
1.流
(1)其流奔放肆大 (名词,水势)
(2)其流风遗迹 (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3)三教九流 (名词,流派、派别)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名词,河流)
2.胜
(1)以览观江流之胜 (形容词作名词,胜景、美景)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动词,承受、禁得起)
3.舍
(1)东西一舍 (名词,古代长度单位,
一舍等于三十里)
(2)渔夫樵父之舍 (名词,房屋)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4.为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动词,建造)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成为)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 (动词,做)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介词,表被动)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草木行列
③将蓬户瓮牖
﹒
﹒
﹒
﹒
﹒
(2)名词作状语
①南合湘、沅,北合汉、沔
②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③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④西望武昌诸山
⑤皆可指数
﹒
﹒
﹒
﹒
﹒
﹒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心骇目
②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
﹒
﹒
﹒
﹒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以览观江流之胜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
﹒
三、古今异义
1.至于赤壁之下
2.使其中不自得
3.窃会计之余功
4.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判断句,“……者也”为标志)
2.状语后置句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出没”的状语“于其前”后置,“悲啸”的状语“于其下”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将何往而非病(“何”是动词“往”的宾语)
【审美鉴赏】
1.文章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自西陵到赤壁,江流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这样处理用意何在?
【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始宽),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渐宽)。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宽广)。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阔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做铺垫。
2.第二段中快哉亭命名的原因有哪些?作者描写江流之盛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明确】原因:“快哉”之一:观赏江山形胜之快;“快哉”之二: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描写角度 景 象
空间范围 南北百里,东西三十里
时间 昼:舟楫出没;夜:鱼龙悲啸
详写西望之景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屋舍皆可指数
历史遗迹 故城之墟
3.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
【明确】宋玉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谏,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正像江上行船,乘船者悠然如飘然驭风,纤夫却恼怒憔悴,哪有什么悠然之感。作者借此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全在自己心情。
4.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明确】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经历“乌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是说明人心坦然自得,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
【备选要点】
试比较本文与《岳阳楼记》写法之异同。
【明确】
《黄州快哉亭记》 《岳阳楼记》
动机 为张梦得谪居黄州记其亭成之作 因滕子京请之而作
境遇 被贬筠州,时年四十四 被贬邓州,时年五十八
观点 以“坦然”“自适”“不以物伤性”勉张氏随遇自适 以“谪”为主,抒发先忧后乐之仁者襟怀
《黄州快哉亭记》 《岳阳楼记》
主张 主张“境随心转”,欣赏景物时受到自己主观的影响 认为览物之情,受客观环境影响—— “情随境迁”
文体 记叙文含议论, 且旨在议论
结构 先叙后议:先叙事、次叙景、末议论
作者
心情 苏辙与范仲淹皆在遭谪贬后作此二文,都不免有抑郁不平之气
写景 两者皆以叙述亭边之江、湖为主。将水之盛大、变幻,描写得淋漓尽致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文章紧扣题面“快哉”二字,极写其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作者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运用角度】微笑着生活、逆境中更应坦然与自勉、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此身安处是吾乡、计利应计天下利。
二、写法借鉴
1.多变的观察视角
文章从俯瞰、昼观、夜闻、近睹、远眺诸角度,极言观赏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足以令人称奇。例如:文章第一自然段三次写到了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视角由远及近,磅礴雄伟,境界高旷。
2.多处用典,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
文章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文脉梳理
(共41张PPT)
第3课
道山亭记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先道而后文”的散文大家——曾巩
简介:曾巩(1019—1083),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字子固,
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散文家、学者。曾巩出自欧阳
修的门下,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完全
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看重于道。
贡献:曾整理《战国策》《说苑》,并校定齐、梁、陈三书。著有《元丰类稿》。《墨池记》是其著名散文。
评价: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不讲究文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背景回放
展现治郡业绩的杂记——《道山亭记》
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
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届满将调任广
州,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于是就从山水环
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记述了道
山风景和福州的面貌、风土民俗。
【拓展链接】
一、大家风采
文学光环下的清官本色
曾巩的清廉正直、不怕得罪上司在当时是出了名
的。曾巩知襄州时,有一年,朝廷派要员到各州县了解
民情,检查旱情以及兴修水利的情况。派到襄阳来的
官员却心术不正,企图要挟曾巩贿赂他们银两。就在
曾巩为他们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个人别有用心地说:
“昨夕三鼓,大星坠于西南,有声甚厉,次又有一小星随
之。”意思是说现在朝廷派来了钦差大臣,你当小心伺
候。曾巩听出了话外之音,很风趣也很含蓄地说:“小
星必天狗,下勾当公事也。”天狗是比较厉害的,它连
太阳都能吃,何况“大星”呢?曾巩说完,席间官员面
面相觑,羞愧不已。
二、文体知识
宋代的游记散文
宋代山水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山水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
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有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日记体等多种体裁。
三是内容上有所扩大。宋代的山水游记把唐代的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开辟了一条蹊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以记游为重点,而重在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意在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都必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道理。在十官九贪的北宋,曾巩能有如此廉洁的品质值得称道。
三、微言大义
曾巩名言警句
1.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2.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3.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4.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5.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6.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的活用
(1)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 )_________
_______
(2)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
如钩子一
样弯曲
名词作状语
向旁边,像蚯蚓一样,像虫子一样
﹒
﹒
﹒
﹒
(3)虽其土长川居之人 ( )______________
(4)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 )_____
(5)三山者鼎趾立 ( )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
在本土,在水上
名词作状语
用船
名词作状语
像鼎足一样
﹒
﹒
﹒
﹒
﹒
2.动词的活用
(1)福州治侯官 ( )_____
(2)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 )
______________
动词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高,提高
治所
﹒
﹒
3.形容词的活用
(1)小为县,大为州 ( )______________
_____
(2)虽下贫必丰其居 ( )_________
(3)程公能因其地之善 ( )_____
(4)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 )_________
_____
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地方,大的
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贫困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
长处
形容词作动词
使之全部
看到
﹒
﹒
﹒
﹒
﹒
(5)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
)_________
(6)虽下贫必丰其居 ( )_______
_____
(7)既新其城,又新其学 ( )
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
使……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扩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改变
﹒
﹒
﹒
三、古今异义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的古称,泛指中
华民族
2.而长江在其南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专指长江
华夏族统辖的区域
闽江,又名建江
3.旁有沟,沟通潮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两方能通
连
两个词。沟:水沟;通:通向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闽,故隶周者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判断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
被动句,无被动标志
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
3.为亭于其处。(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邑之大,宫室之荣。(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处”放在
了“为亭”的后面
在此建了一座亭子。
定语后置句,“大”“荣”
分别置于“城邑”“宫室”之后,“之”是标志
宏大的城池,繁荣的宫室。
5.石错出其间。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
岩石交错出(于)水中。
【初读思考】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第一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事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B.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做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暗示程师孟有此“壮志”必有所作为,含蓄蕴藉。
【解析】选C。“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理解有误。
2.文章第三、四段主要写什么?
答案:文章第三段主要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文章第四段主要称颂程师孟治闽的政绩——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的官职、名字。
【审美鉴赏】
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明确】(1)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①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②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
(2)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不是恶。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之“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3.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明确】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
【备选要点】
1.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的?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
对 象 描写角度 特 点
福
州
城 地理位置 位于闽中
地势 平而广
地域风貌 枕江面海
城市风貌 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城市建筑 屋室巨丽,寺庙、道观特盛
整体形象 三山鼎立,山上寺庙、道观众多而奇美
2.“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几句话介绍了“闽”的历史及其交通状况。“闽”原隶属于周朝,到秦朝时统归华夏,开始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到吴国的豫章郡,为它开通了道路。由此引出下文对陆路的描述。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本文曾巩将福州的山险水恶、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侃侃道来,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曲折地表达对程师孟治郡业绩的赞美,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旷达脱俗,赞扬了程师孟身处险境而能坦然自若的胸襟。
【运用角度】责任、心态、务实(撸起袖子加油干)、面对险境心态自若、不忘初心。
二、写法借鉴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现程师孟的功绩和旷达脱俗的精神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福州城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侧面描写,治闽政绩——新其城、新其学是正面描写,这样使人物更丰满。
2.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
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
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地形。如“或逆坂
如缘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这
三句有比喻、夸张,又是排比句,写出行走山间的艰险,
举步维艰,令人提心吊胆。
三、文脉梳理
(共35张PPT)
第4课
百丈山记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
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
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19岁进士及第,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谥号“文”。
贡献: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评价: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二、背景回放
诸美兼备——《百丈山记》
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
(1175),这一年作者与刘充父、平
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了福
建建阳的百丈山。同游的五人 “皆赋诗,以纪其胜”,
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该文末节中做了交代。
【拓展链接】
一、文化常识
儒学的内化——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
学,与心学相对,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后有程颢
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
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
中均为国家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
家”。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
度认识,它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它
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
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
己的本性,社会便失去了“礼”。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
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
淳熙五年(1178),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做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为世界教育界瞩目。
二、微言大义
朱熹名言警句
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
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的活用
(1)循两崖曲折而上 ( )_________
(2)度而北 ( )_______
(3)乃壁其后无所睹 ( )_____
(4)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 )_______
名词作动词
向上攀登
名词作动词
向北走
名词作动词
筑壁
名词作动词
向东走
﹒
﹒
﹒
﹒
(5)日光烛之 ( )________
(6)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 )__________
(7)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 )__________
(8)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 )_______
(9)独夜卧其上 ( )_______
(10)于林薄间东南望 ( )_______
(11)旦起下视 ( )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照,照耀
名词作状语
向右;向左
名词作状语
向前;向后
名词作状语
在南边
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向东南
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向下
﹒
﹒
﹒
﹒
﹒
﹒
﹒
﹒
﹒
﹒
﹒
2.形容词的活用
自高淙下 ( )_____
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
三、古今异义
1.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2.不可正视
古义:_________
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
阁楼下,文中指西阁楼下
正对着看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条小溪涧了。
判断句,“乃……者”表示
判断
2.而作神祠于其东。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东”
放在了“作神祠”的后面
又在东边造了神祠。
定语后置句,定语“出
其中”放在了“远近诸山”的后面,“者”是标志
而出没于云中的远近的各座山峰。
4.风来两峡间。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来”后省略了介词
“于”
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
【初读思考】
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审美鉴赏】
1.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明确】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明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2.“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到静止的群山也有了生命的活力。
3.文章第4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②总括全文内容。其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③紧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导游。承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分后总述,紧扣写作目的。
【备选要点】
1.第2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1)山门前后的诸景点。
(2)幽静。
(3)“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明确】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名山大川的热爱之情。
【运用角度】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环境与心灵、发现美的眼睛。
二、写法借鉴
1.移步换景,游踪清晰
作者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向东。2、3两段作者做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
2.材料详略得当
本文详略得当,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如山庵“无足观”“壁其后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穷矣”。详写处细描深绘,如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三、文脉梳理
(共20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素材·学用示范
【素材提炼】
1.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
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
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
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
忧郁、痛苦。然而,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在永州之贬的10年里,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苦难、忧郁、悲愤,他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运用角度】“找准位置,欣赏风景”“苦难——是靓丽的人生”“转折”等。
2.理学大师朱熹名言集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百学须先立志。
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运用角度】“打开心灵之窗”“坦荡人生”“读书的乐趣”等。
【应用范例】
1.翻开这本书,目光触到夹在书中的一张枫叶书签,
见到那粗犷熟悉的字迹,脑中出现父亲那张坚毅的脸
庞:“你爱枫叶吗?它从不屈服于秋风,疾风扫落叶的时
候,它将自己烧得火红,给枯败的秋点缀上红于二月花
的色彩。”读着这火热的文字,我心里顿时炽热起来。
妈妈下岗后,爸爸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南下打工,他一个人漂泊在外,诸多的艰难他都能承受,我这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捧着这红彤彤的枫叶书签,和桌上那枯萎的败叶对比着看,突然觉得这枯叶变得可憎,心中莫名自己为什么会有将这东西收藏起来的欲想。我的脸变得火辣起来。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父亲常对
我说,第一流的人是不言败有信念的人,“必须敢于正
视,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人要敢于担当。我将桌上
这片枯叶坚定地扔出窗外,也将我的怯懦和气馁扔出了
窗外,任它们随秋风飘去,而将这枚火红的枫叶书签重
新放进书中,也放进了心里。
(选自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范文《心里有光》)
2.社会有发展,也会有短暂的停滞。对此我们不能动摇对未来的信心,不能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做人的原则。我们应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张良为了替韩国复仇,曾在博浪沙袭击嬴政,命中
副车,不得不亡命于芒砀山。后黄石公为了磨炼张良,
让其三次为自己穿履,一是考验他态度是否坚贞,二是
让他学会心平气和。最后的结果,黄石公满意地传授给
张良《素书》,使张良成为汉代开国军师。张良经得起
考验,成为智者。而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一些
中国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他们放弃自己的祖国,选择投降日本,组成汉奸伪政府,最终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选自2017年上海满分作文范文
《以智者的态度直面现实》)
3.先生之行,严谨笃实,堪称楷模。他担任校长期
间,谦逊好礼,尊师爱生,一言一行,率先垂范,一时传为
佳话。昔日,吾幸遇先生,耳濡目染,余虽愚钝,亦自觉
大有长进。先生对青年后生,关心备至,寄予厚望。先
生告诫吾等,君子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潭;为
师一曰应爱生如子,力戒盛气凌人;二曰谦和好学,力戒
骄傲浮夸;三曰清廉公正,力戒谋财好利。其言辞恳切,谆谆不倦,神态安详,历历在目。虽则当时并不为意,然时过境迁,吾长掩卷而思,更觉意味深长。先生奔波教育,古道热肠,一生辛苦,言行诚乃我等榜样。先生可敬可亲可畏,俨然一智者、慧者也!
先生性格温和,待人和善。然刚正之气,令人肃然起敬。昔日,我曾现场见证,面对上面主管部门肆意所为,先生拍案而起,足以震撼!
(选自2017年高考天津卷满分作文范文《解老先生略传》)
4.“黄河之水天上来”,从青藏高原雪山冰川融化
而来的涓涓细流,流过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百转千回
于群山万壑之中,终于到达了黄土高原。虽有“跳进黄
河也洗不清”之说,但“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能
长出草”,拯救黄河,开发大西北,我国西北人民从20世
纪8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卓绝奋斗,把“天路”变
成坦途,进入快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开垦出美好生活的无垠绿洲。这里草场茂密,牛羊肥壮,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如今在我国西北“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戈壁滩上,也建设起了庞大的绿洲生态系统。黄河流域,山川秀美,物阜民丰,黄河三角洲已经崛起。日月山下,青海湖边,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好一幅五彩画卷。
(选自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范文《穿过你的世界、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