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章末复习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城市与环境》章末复习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5-12 07: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城市与环境》章末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某城市示意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原因是(  )
A.位于河流沿岸 B.位于铁路沿线 C.靠近海港 D.矿产资源丰富
4.滨海区的建设,有利于(  )
①缓解老城区用地紧张状况 ②扩大城市规模,方便城市内部联系和管理
③扩大对外开放 ④分散老城区城市职能,减轻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甲—商业区 乙—工业区 丙—住宅区 B.甲—住宅区 乙—工业区 丙—商业区
C.甲—商业区 乙—住宅区 丙—工业区 D.甲—工业区 乙—商业区 丙—住宅区
6.关于该城市规划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价较低 B.②处适宜规划建设化工厂—交通便利
C.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适宜规划建设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图甲、图乙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7~8题。

图甲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乙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7.结合图甲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8.结合图乙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D点房价和N点房价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
A.3 900 B.3 300 C.2 900 D.2 990
10.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
A.E B.F C.M D.N
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回答11~12题。

1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③是低级住宅区 B.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C.②是高级住宅区 D.⑤处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
读“我国某市市中心和郊外平原降水、径流、蒸发量对比表”,回答13~14题。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mm) 地下径流(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0 267 96 171 377

13.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14.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降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城市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16.下列关于阶段Ⅲ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B.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
C.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环境污染较轻 D.城市沿河流延伸
下图中,甲图示意世界某国主要城市分布,乙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主要城镇分布。读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图中城市(镇)分布及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B.乙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因为河谷地区水运便利
C.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因为高原地区光照充足
D.乙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因为河谷地区热量充足
18.甲图中所示国家和我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速度快 C.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外围轮廓形态的紧凑度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形态紧凑度计算公式是:c=2/P,式中c指城市的紧凑度,A指城市面积,P指城市轮廓周长。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的形态紧凑度变化资料”。读表图,完成19~20题。
城市 沈阳 北京 广州
紧凑度 1990年 0.362 0.122 0.256
2000年 0.421 0.127 0.118

19.图中甲、乙、丙对应的三个城市依次是(  )
A.广州、沈阳、北京 B.广州、北京、沈阳
C.沈阳、北京、广州 D.北京、广州、沈阳
20.城市紧凑度的大小影响城市的发展。其对城市发展的利弊评价,正确的是(  )
A.城市紧凑度低,有利于市区行政管理 B.城市紧凑度高,降低城市生活质量环境
C.城市紧凑度低,不利于市区汽车运行 D.城市紧凑度高,各功能区的利用效率低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M、P、Q中________处是高级住宅区。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22.30年来,下图中某市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据图说出该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简述国道改道的主要原因。




(3)从环境因素考虑,分别指出该市钢铁厂和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科教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还是重要的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北京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天津与河北位置相邻,但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方面差异巨大。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图甲示意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2012年),图乙为京津冀两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1)分析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差异。




(2)有专家建议把B城市培育为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的新核心城市。请分析该城市的区位优势。




(3)分析北京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24.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图甲是“某城市小区平面图”,图乙为“我国某中等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居民小区中荷花池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




(2)图乙①②③曲线中,③表示工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那么①和②曲线代表的主要功能区分别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3)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该市在距市中心15.5千米的郊区(如图乙中④所示)规划设计了一座新的卫星城,说明该卫星城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答案精析
1.D 2.D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该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地有港口,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好,容易发展成城市。甲地与周围地区相比,没有气候或者地形方面的优势,甲地是因建设港口发展起来的,其公路交通的枢纽地位不显著。第2题,甲地由于港口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这是其成为首都的最重要条件。]
3.A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位于河流沿岸,说明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原因是河流。第4题,滨海新区的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化过程中老城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且滨海地区位置优越,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5.C 6.C [第5题,甲位于城市中心且交通最便利,因此是商业区;乙位于城市中心的外围,且是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是住宅区;丙位于城市最外围,距城区较远,是工业区。第6题,①在风景区,建高级住宅区,是因为风景优美,不是地价较低;②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建化工厂会污染城市水源;③位于工业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建设绿化带会减少工业区对城区的污染,是合理的;食品加工厂没有污染,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应布局在城区之内。]
7.B 8.D [第7题,该市北部人口密度增加,但无法准确判断其人口增加的数量,A项错误;该城区不同区域人口密度增加的幅度不同,就全市而言,人口密度增加,B项正确;据图判断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增加,C项错误;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明显,人口增长较快,D项错误。第8题,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在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地点会形成新的商业区,使商业区的分布更加分散,A项错误;读图可知,新工业区分散分布于城市外围,并未向老工业区集聚,B项错误;滨湖地区城区面积变化不大,说明住宅区并未向滨湖地区集聚,C项错误;中部、南部地区新增道路多,路网密度增大,D项正确。]
9.A 10.C [第9题,D点房价6 000~7 000之间,N点房价在3 000~4 000之间,D点房价差值在2 000~4 000之间。第10题,M位于河流上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环境好。]
11.B 12.C [第11题,据图可以判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呈扇形模式。第12题,图中①位于河流下游,是低级住宅区;②地处河流上游,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是高级住宅区;③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是工业区;④临近飞机场,且环境优美,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⑤临近铁路、靠近煤炭和铁矿产地,适宜布局钢铁工业。]
13.C 14.D [第13题,由表中数据看,城市建设地面硬化,导致市中心下渗减少,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第14题,要减少市中心在降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就要增加下渗量,最合理的方法是减少不透水的硬化地表比重,推广使用渗水砖。]
15.C 16.D [第15题,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破坏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会造成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第16题,阶段Ⅱ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开始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由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逐渐减小,主要由于城市中心区污染不断加剧;由图可看出,城市沿河流延伸。]
17.D 18.B
19.D 20.B [第19题,根据表格信息,沈阳紧凑度最高,图中丙新建城区与原城区的变化最小;广州紧凑度下降,与乙相符。第20题,城市紧凑度高,各功能区利用效率高,但降低城市生活质量环境;城市紧凑度低,不利于市区行政管理。]
21.解析 河流有供水和运输功能,是早期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目前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商务区展开,属于集中式;以河流或道路为界,可以分成重工业集中区、轻工业集中区,也可以称为组团式。高级住宅区一般要在上风向、河流上游,与各种主要运输路线保持适当距离,自然环境优美,结合上述分析,故P是理想的选址。石油化工工业有较大的污染,对交通有一定要求,所以避开上风向,位于河流下游,接近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甲地,是建设石油化工城的适宜位置。卫星城可以将部分城市职能分散,对各种城市问题都有缓解和解决的效果。
答案 (1)水运便利 取水方便 (2)集中式或组团式 P (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22.(1)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
(2)为了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
(3)钢铁工业布局合理,因为钢铁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布局在居住区外围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解析 第(1)题,从两幅图的对比上可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第(2)题,国道穿过城区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第(3)题,从风向玫瑰图可知东北风为最小风频;钢铁厂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是合理的。化工厂位于河流的上游,且位于最大风频的风向,对河流和城区污染严重,故不合理。
23.(1)京、津:城市化起步早(或起步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发展规模大(或过大)。冀:城市化起步晚(或起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规模小(或城市数量多但规模小)。
(2)靠近北京、天津,三者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或与京、津之间的距离适当);靠近北京、天津,利于承载京津疏散的功能和人口;位于北京—石家庄发展轴的中间地带(或位于首都圈中南部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对外有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利;城市有一定的规模,发展基础较好。
(3)主要原因:城市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建设不够合理。 解决措施:控制城市规模;把部分城市功能和人口疏散到河北(或疏散城市功能和人口);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资料,从城市化的起步水平、发展水平和规模等方面进行比较。第(2)题,结合图文资料,从位置、交通、发展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分析图文资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过大、人口过度集中、城市功能过多、城市规划不够合理等。针对这些城市化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4.(1)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2)①所示曲线为商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原因是该曲线所示市中心附近面积最大。②所示曲线为住宅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原因是该功能区是各功能区中面积最大的,而且距离市中心较近。
(3)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