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三江源》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新知讲解】
教师:三江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细草如毯……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多媒体展示赏三江源之景。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源【课程引入】高原湿地——三江源,引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三江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承转:同学们,你们知道美丽的三江源在哪里吗?
一、江河源地
1.位置和范围
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指出三江源所在的位置。
教师:三江源位于我国的哪个地方? 三江源是指哪些地区的总称呼?
学生: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指的是:黄河源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三江源地形地势
读“三江源地形”图,了解三江源地形地势特点,并回答下面问题。
地形:以 高原、山地 为主,唐古拉 山、巴颜喀拉 山、 阿尼玛卿 山贯穿全境。海拔高, 雪山、冰川 广布。
地势: 起伏大 。
承转: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发现三江源地区雪山连绵、冰川耸立、湖泊星罗、沼泽密布,给人一种水乡泽国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透视三江源。
2.“中华水塔”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让学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三江源地区输出水量占各条河流输水总量的比例数据,回答问题。
提问: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
回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年降水量为多少?
(2)从干湿状况来看属于什么地区?
(3)为什么这里成了那么多江河发源地?还提供大量的河水补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结论:降水量为200-400米左右,为半干旱地区。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海。三江源地区独特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这里最典型的自然环境——高原湿地,高原湿地的自然环境,让三江源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江河源地,所以这里被誉为“中华水塔”。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对河流有调蓄作用,三江源是著名的高原湿地,也是中华甚至是亚洲水塔。进一步巩固湿地对河流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和考点。建议教师在本知识点讲授结束后,根据课堂需要安排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可使用资源【活动设计】以三江源为例,了解湿地对河流的调蓄作用。使学生巩固和运用本知识点。
承转:“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长江和黄河等大江大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她们不仅哺育了两岸的人民还承载着民族文化,确定河流源头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首先要探明一条河流的源头,首先要明确四个问题:
(1)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是什么?
(2)黄河正源是那一条河流?
(3)你判断黄河正源的依据是什么?
(4)黄河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寻黄河源头吧。
多媒体展示黄河源头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教师:科学家是如何找一条大河的源头呢?
学生读课文回答: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多媒体展示“黄河源区的水系”。
黄河源区的水系
教师:请在图中找出可能是黄河源头的两条河流名称。
学生: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教师:1952年,黄河河源考察队认为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1978年,科学考察队对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等源流进行了考察,认为卡日曲是黄河正源。黄河正源是如何确定的呢?我们接下看下面的材料。
黄河源流资料
教师:根据以上显示黄河源两条河流资料,综合分析,黄河的源头是哪条?
回答: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三江源珍稀动物
教师讲述: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 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多媒体展示“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分布图”,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本区有哪些珍稀动物。
教师:三江源地区有哪些珍惜动物?
学生:野牦牛、藏羚羊、盘羊等。
教师可根据学情需要播放视频资源【地理探索】藏羚羊的生存环境,重点提示学生了解藏羚羊这种高原生灵对环境的要求以及我国为保护藏羚羊在建设青藏铁路时采取的措施。
2.三江源环境问题
教师:如此美丽而重要的三江源地区,近年来却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多媒体展示三江源“冰川不断消退”、“草场退化”“冻土消融”“田地毁坏”等相关图片进行讲解。
教师指图讲述:
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这样冰雪融水减少,湖泊、沼泽对河水的调蓄作用减弱,将使河流的水量减少和不稳定,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会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
三江源地区冰川退化及冻土消融也造成了公路损坏。冻土消融,会使得原来平整的公路道路常常出现冻胀、融沉、翻浆、裂缝等损害,这使得道路的使用性能大幅下降,其不仅造成公路养护维修费用大幅提高,而且严重制约冻土地区公路的建设发展。
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致使下游地区湖泊淤塞严重,河床升高,从而降低河湖的蓄水能力,增加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下游地区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总结: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3.三江源地区保护措施
承转:由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对全国的生态环境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请同学们看图片并结合课文资料,说说国家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教师:2001年9月我国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源头地区和中下游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讲授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后,可播放视频资源【知识解析】三江源的保护行动。让学生了解人们为保护三江源地区所做的日常的、具体的行动。树立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意识。
教师总结: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典型例题
例1.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地区是( )
A.长江三角洲
B.东北三省
C.黄土高原
D.三江源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具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地区。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故选D。
例2.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D
解析:本体考查了三江源地区冰川逐年萎缩的主要原因。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高海报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海平面上升,高山冰川逐年萎缩。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就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故选D。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认识到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切实保护环境。环保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一、走进三江源──位置范围
二、透视三江源——“中华水塔”
三、探秘三江源──追根溯源
四、三江源地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