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020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二: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民生福祉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1.理解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 。
2.了解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了解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建国之初农村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新时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4.了解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忽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
2.中国近现代民生问题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2)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3)新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的探索
①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②成功的探索
a.建国初,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十年探索与“文革”期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正确方针、1960年“八字”方针的实行。
c.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是要全面实现小康;十七大则把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建设提到一定的高度。
4.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与教育的发展
(1)物质生活——衣食住行
近代,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政府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措施使人们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近现代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 国,开近代教育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迅速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启动希望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西方“福利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重要概念:“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制度是指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
目的: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发展过程
?罗斯福新政时期: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照顾,并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增加社会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国家”。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知识拓展:
5、评价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不利于调动社会劳动积极性,容易养“懒汉”。
6.特点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旨在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
主要针对社会弱势群体。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公民福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
三、古今中外“三农”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政治制度、统治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税收制度等,重农抑商政策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等等。
(2)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农作物栽培、推广和引进;土地的开发;生产经验的积累;人口的增殖;历代政府的措施等等。
(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4)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如:古代农民土地问题: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到隋唐均田制;清初更名田等等。
(5)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如:古代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北宋、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农民负担。
2.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1)近代农业的发展的原因、特点和作用。
(2)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②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
③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3.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社(1953—1956):在自愿互利基础上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1 958年):强调“一大二公”。[来源:学§科§网]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农问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①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以及建立资产阶级大农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②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
③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的两大措施。
④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在开发西部、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⑤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法令。
(2)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策
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类别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
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选项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资政新篇》内容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C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 兴办保险事业
D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稍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时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
——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材料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设问角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答案】(1)特点: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人伦天理。统治者高度重视。以法律强制力严格规范。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目的:规范市场秩序,稳固统治。
(2)过程: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由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由侧重国内食品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
(3)意义: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规范和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解析】(1)特点,通过材料一“民以食为天”可以得出将食品问题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通过材料一“周朝禁止”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食品问题;通过材料一“《唐律疏议》规定”可以得出以法律来规范食品安全;通过材料一“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体现出政府监管与民间监管相结合。目的,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市场秩序、政治统治等方面归纳。
(2)过程,通过材料二“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到“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可以得出从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通过材料二“或是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可以得出有侧重国内食品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通过材料二“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可以得出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
(3)意义,据材料三“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食品治理体系、人民群众健康、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回答。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