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语文原创系列这样得高分3
【文言文005】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节选自《孟涂文集》)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强也( )
(3)学学半( ) (4)而或不达于事( )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9.(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2分)
【文言文006】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①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②腹?tūn:人名。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此所以禁杀伤人也(4)人之所私也
7.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B.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C.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D.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8. 将文中画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9. (1)甲文运用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主要通过______来刻画腹?的形象。(2分)
(2)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义”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文言文005】
6.(4分)(1)甘美 (2)勉励 (3)教(教的意思) (4)有时(有的)
7.(2分)A
8.(4分)(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9. (6分) (1)教学相长(也) 君子学必好问
(2)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示例2: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示例3: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交流切磋、质疑提问都可以促进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文言文006】
6.(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1)通“避”,躲避 (2)假如,假使 (3)用来(4)偏爱
7.(3分)A
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并非(不仅仅)只有贤德的人(贤人或贤者)有这样的心。(2分) (2)(腹?)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9.(1)(2分)要点与评分:每空1分,答出一点即可。
①比喻(对比);②对话(语言描写) (2)(3分)要点与评分:大意对即可,只答出“舍生取义”“大义灭亲”,没有结合文章,只给1分。
示例:甲文中孟子认为的“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大义、正义,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1分)乙文中腹?认为的“义”是原则、公正、正义,他因此大义灭亲,维护了法律的正义性。(1分)我认为两文的“义”内涵虽稍有不同,但都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
(共15张PPT)
高
分
语
文
前言
福建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共四题(约16分),第一题解释加点词(4个词语,各1分),第二题是断句选择题(3分),第三题翻译句子(5分,2个句子,一个3分,一个2分),第四题是文言文内容的简答题(4分)。本系列每期更新两篇文言文阅读,精选福建省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覆盖福建中考文言文大部分考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③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浅易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
(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初步了解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等文言句式的特点。 有意 识 地 阅 读 课 外 文 言 语段, 扩大阅读量, 阅读中对课内出现的文言知识点懂 得 迁 移 , 学 会 举 一 反三 , 提 高 文 言 文 阅 读 能力。
指导意见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①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②腹?tūn:人名。
◇文言文加点词语解释方法◇
积累法
揣测法
扩词法
词语
解释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等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迁移法
由课外字词迁移到课内字词的解释,即课外字词联系课内学到过所有的词语,用课内解释课外。
文言文 005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强也( )
(3)学学半( ) (4)而或不达于事( )
联系方法
回到原文
复核答案
课外迁移
思路一
回到原文,结合语境联系加点词方法。
思路二
先用积累法解释课内加点词,再用迁移法解释课外词语。
思路三
课外迁移到课内,“或”迁移课内“而或长烟一空”。
思路四
放在原句中检查答案
01
02
03
04
◇文言文断句四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通读全句,理解大意。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借助方法,应对断句。
断后检查,通顺合理。
◇文言文断句四步骤◇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文言文断句方法◇
1.找主谓,理句意。
1
2
3
4
2.找虚词,定位置。
3.找修辞,看对应。
4.辨结构,明句式。
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虚词法◇
(1)常置句首:如:夫、盖、惟、凡、故、是故、然则、于是等虚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
(2)常在句尾:也、矣、欤(与)、 邪(耶)、焉、哉、乎。
(3)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联系方法
回到原文
检查答案
借助方法
思路一
通读全句,理解大意。
思路二
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思路三
借助方法,应对断句
思路四
断后检查,通顺合理。
文言文 006
◇文言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 005
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关联考点
回到原文
检验答案
翻译句子
思路一
回到原文,理解原文大意。
思路二
关联考点: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思路三
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注意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思路四
检查答案的完整性。
文言文 005
9.(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2分)
关联考点
回到原文
精准答题
概括要点
思路一
回到原文,理解大意
思路二
关联考点:文章内容与拓展。
思路三
结合原文大意,用原文回答,再概括要点。
思路四
检查答案的完整性,精准答题。
高
分
语
文
高分语文原创系列这样得高分2
【文言文003】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注】类,种类。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篇章之业:指读书经历。道:指先王之道。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亦说乎 说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
(3)犹为闭暗 犹______ (4)其为闭暗,甚矣 甚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B.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C.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D.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9.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文言文004】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颈瘤,俗称大脖子病。??②焦:干枯细瘦。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湮于沙上????湮:??????????(2)如是再啮 啮:???
(3)焦而不吾类??类:???????? (4)及见外方人至???及: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B.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C.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D.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9.甲乙两文都写了“笑”,讲学家、老河兵、南岐群小妇人的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文言文003】
6.(4 分)
(1)愉快;(2)生气,恼怒;(3)尚且;(4)严重,厉害。
7.(3 分)C
8.(4 分,意思对即可)
(1)(2 分)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2 分)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9.(5 分)甲文孔子从学习的态度(1 分)、方法(1 分)和兴趣来论述学习(1 分)。乙文王充则论述博览群书的重要性(2 分)。
参考译文:
【乙文】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子得病受堵的人一样。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这就是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齐全,就是听不见看不见。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较深的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就更加广博。
【文言文004】
6. (4分,每空1分)(1)埋没、淹没??(2)冲刷??(3)像?(4)等到
7. (3分)B?
8. (4分,每句2分)
(1) (你们)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事实吗?
(2)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
9. (5分,第一问3分,意对即可,第二问2分,意对即可)
第一问:讲学家嘲笑寺僧没有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老河兵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南岐群小.
妇人笑外方人脖子干枯细瘦,和他们不一样。
第二问:
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衡量正确的事物,否则只能
是颠倒是非美丑。
(共15张PPT)
高
分
语
文
前言
福建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共四题(约16分),第一题解释加点词(4个词语,各1分),第二题是断句选择题(3分),第三题翻译句子(5分,2个句子,一个3分,一个2分),第四题是文言文内容的简答题(4分)。本系列每期更新两篇文言文阅读,精选福建省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覆盖福建中文言文大部分考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③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浅易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
(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初步了解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等文言句式的特点。 有意 识 地 阅 读 课 外 文 言 语段, 扩大阅读量, 阅读中对课内出现的文言知识点懂 得 迁 移 , 学 会 举 一 反三 , 提 高 文 言 文 阅 读 能力。
指导意见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颈瘤,俗称大脖子病。??②焦:干枯细瘦。
◇文言文加点词语解释方法◇
积累法
揣测法
扩词法
词语
解释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等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迁移法
由课外字词迁移到课内字词的解释,即课外字词联系课内学到过所有的词语,用课内解释课外。
文言文 004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湮于沙上????湮:????(2)如是再啮 啮:???
(3)焦而不吾类??类:????(4)及见外方人至???及:
联系方法
回到原文
复核答案
课外迁移
思路一
回到原文,结合语境联系加点词方法。
思路二
先用积累法解释课内加点词,再用迁移法解释课外词语。
思路三
迁移课内,无法迁移的用扩词法、揣测法等。
思路四
放在原句中检查答案
01
02
03
04
◇文言文断句四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通读全句,理解大意。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借助方法,应对断句。
断后检查,通顺合理。
◇文言文断句四步骤◇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文言文断句方法◇
1.找主谓,理句意。
1
2
3
4
2.找虚词,定位置。
3.找修辞,看对应。
4.辨结构,明句式。
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虚词法◇
(1)常置句首:如:夫、盖、惟、凡、故、是故、然则、于是等虚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
(2)常在句尾:也、矣、欤(与)、 邪(耶)、焉、哉、乎。
(3)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B.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C.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D.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联系方法
回到原文
检查答案
借助方法
思路一
通读全句,理解大意。
思路二
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思路三
借助方法,应对断句
思路四
断后检查,通顺合理。
文言文 004
◇文言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 004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关联考点
回到原文
检验答案
翻译句子
思路一
回到原文,理解原文大意。
思路二
关联考点: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思路三
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注意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思路四
检查答案的完整性。
文言文 004
9.甲乙两文都写了“笑”,讲学家、老河兵、南岐群小妇人的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5分)
关联考点
回到原文
精准答题
概括要点
思路一
回到原文,理解大意
思路二
关联考点:文章内容。
思路三
结合原文大意,用原文回答,再概括要点。
思路四
检查答案的完整性,精准答题。
高
分
语
文
高分语文原创系列这样得高分1
【文言文001】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虽有嘉肴》)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暖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③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刷前人之耻。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幕④。乃得全功。古人云:纵此欲者,丧人善事;置之一处,无事不办。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备之。 外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官名,即奉以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同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谶能如是 是: (4)今心意不驰走 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外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外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外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
9.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文言文002】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卒逢暴雨 卒: (2)伯牙乃舍琴而叹 舍:
(3)皆宜远观 宜: (4)悉是晚景 悉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汇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8.把文中回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
9.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文言文001】
6.(4分)(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7.(3分)B
8.(5分)
(1)(3分)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2分)(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9.(4分)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文言文002】
6.(4分)(1)突然(通“猝”)(2)放弃(放下,丢开)(3)合适(应当)(4)全(都)
7.(3分)C
8.(4分)(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
(2)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9.(5分)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共15张PPT)
高
分
语
文
前言
福建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共四题(约16分),第一题解释加点词(4个词语,各1分),第二题是断句选择题(3分),第三题翻译句子(5分,2个句子,一个3分,一个2分),第四题是文言文内容的简答题(4分)。本系列每期更新两篇文言文阅读,精选福建省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覆盖福建中文言文大部分考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③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浅易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
(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初步了解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等文言句式的特点。 有意 识 地 阅 读 课 外 文 言 语段, 扩大阅读量, 阅读中对课内出现的文言知识点懂 得 迁 移 , 学 会 举 一 反三 , 提 高 文 言 文 阅 读 能力。
指导意见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文言文加点词语解释方法◇
积累法
揣测法
扩词法
词语
解释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等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迁移法
由课外字词迁移到课内字词的解释,即课外字词联系课内学到过所有的词语,用课内解释课外。
文言文 002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卒逢暴雨 卒: (2)伯牙乃舍琴而叹 舍:
(3)皆宜远观 宜: (4)悉是晚景 悉 :
联系方法
回到原文
复核答案
课外迁移
思路一
回到原文,结合语境联系加点词方法。
思路二
先用积累法解释课内加点词,再用迁移法解释课外词语。
思路三
“宜”联系“宜乎众矣” ;“悉”迁移课内“悉如外人”
思路四
放在原句中检查答案
01
02
03
04
◇文言文断句四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通读全句,理解大意。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借助方法,应对断句。
断后检查,通顺合理。
◇文言文断句四步骤◇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文言文断句方法◇
1.找主谓,理句意。
1
2
3
4
2.找虚词,定位置。
3.找修辞,看对应。
4.辨结构,明句式。
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虚词法◇
(1)常置句首:如:夫、盖、惟、凡、故、是故、然则、于是等虚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
(2)常在句尾:也、矣、欤(与)、 邪(耶)、焉、哉、乎。
(3)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汇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联系方法
回到原文
检查答案
借助方法
思路一
通读全句,理解大意。
思路二
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思路三
借助方法,应对断句
思路四
断后检查,通顺合理。
文言文 002
◇文言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 002
8.把文中回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
关联考点
回到原文
检验答案
翻译句子
思路一
回到原文,理解原文大意。
思路二
关联考点: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思路三
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注意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思路四
检查答案的完整性。
文言文 002
9.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5分)
关联考点
回到原文
精准答题
选择答案
思路一
回到原文,理解大意
思路二
关联考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
思路三
结合原文大意,概括要点。
思路四
检查答案的完整性,精准答题。
高
分
语
文
高分语文原创系列这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