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姓名: 班级: 座号:
一、单选题(共6题;共18分)
1.选出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行辈(háng) ???凫水(fū)?????? 脑畔(bàn)????? 戛(jiá)然而止
B.?家眷(jüàn)??? 怅惘(wǎng)???? 褪色(tuì)????? 熙熙然(xī)
C.?皎洁(jiǎo) ???亢奋(kàng)???? 怠慢(dài)????? 羁绊(jī? bàn)
D.?晦暗(huǐ)???? 冗杂(rǒng)???? 锵然(qiāng) ???撺掇(cuàn? duo)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灯蛾??? 咕噜??? 领域??? 夜深星澜???????????????????????????B.?掌故??? 静穆??? 退色??? 翠羽流苏
C.?怅惘??? 油坊??? 点缀??? 斗方大字???????????????????????????D.?幽悄??? 霄夜??? 思慕??? 意味深长
3.选出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商行政部门在这次打假行动中,共没收了三卡车假货,从假百货到假食品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
B.?人生如戏,充满讽刺,在拥有时忘却珍惜,在失去时渴望拥有,没人可以真的大彻大悟。
C.?当李老师走进教室,各种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 , 让人感觉到入了无人之境。
D.?你都十几岁了,怎么还不懂得人情世故。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5.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D.?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C.?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二、语言表达(共4分)
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秀颀挺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
灯笼
朱成玉
???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二)
白族石宝山歌会
???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是大理剑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观。
???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漂亮。她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朗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 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抑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心愿,为保吉祥平安,会期便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在歌会唱调子便成了还愿之举。中年人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则多数以歌为媒介,寻找知音伴侣。曲调均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区的剑川白族调,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面对当时的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难分胜负。
??? 傍晚时分,漫山遍野炊烟弥漫,人们用泉水煮香罗锅饭,烹调出一道道丰盛可口的家乡菜。素不相识的来客,只要弹弦开口唱,就会被邀请共餐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山野情趣。
??? 夜幕垂降时,四面八方闪烁的火把和电筒光柱,像流星似的在林中闯荡。庵堂寺院里,花枝树丛间,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边,男女青年弹响铮铮龙头弦,对唱悦耳的花柳曲,用歌声交流似火一样炽热的情感,用调子赞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达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会上,还会进行歌舞活动。
??? 弹弦对调是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巧妙方式。石宝山歌会正是他们互相认识结交,以此择偶的好机会。“对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兴创作演唱,一问一答,中间不能停顿。谁接不上唱词,或所唱的唱词不合韵,就是唱败了。高明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
??? 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许多质朴真挚的石宝山传统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经过几代人的传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 歌会的由来,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传说:石钟寺旁如钟的巨石,原来是一口金钟。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灾难濒临白族山寨。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姐为首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劝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调赛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阿石波和阿桂姐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山对歌,相延至今。
??? 此外,还有“三月三”朝山会、鱼漂会、葛根会、巍宝山会、洱源县茈碧湖灯会、剑川白族青姑娘节会等众多盛会。
(1)石宝山歌会给你怎样的印象?
(2)第八段述说歌会的由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曲调均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区的剑川白族调,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 )
②……人们用泉水煮香罗锅饭,烹调出一道道丰盛可口的家乡菜。( )
③夜幕垂降时,四面八方闪烁的火把和电筒光柱,像流星似的在林中闯荡。( )
④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
(4)仿写句子。
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长龙。
(5)应如何理解“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这句话?
四、写作题(共40分)
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一个家庭用来团聚、纪念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此外,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常被视作节日,老人祝寿的日子是节日,孩子出生的日子是节日,爸妈结婚的日子是节日,哥哥考上大学的日子是节日,乔迁之喜是节日……
请以“我家的节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工整、美观。
答案
一、1. C 2. C 3. A 4. A 5. B 6. A
二、
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三、(一)
(1)
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②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
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
(2)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作了铺垫。
(3)侧面;手艺高超、富有创造力;神态;语言;为自己能给相邻带来欢乐而无比欣慰的心情
(4)“灯笼”是全文叙事线索;“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二)
(1)人数众多,场面壮观;激情热烈,温馨浪漫;节目丰富,富有民族特色。
(2)说明石宝山歌会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情趣,给读者神秘美妙之感。
(3)①说明;②记叙;③描写;④议论
(4)热闹非凡的歌会会场上,歌声如泉,宛如一道道跌宕起伏的波浪。(或:浩瀚无垠的夏夜天幕上,繁星如豆,好像一盏盏明明灭灭的街灯。)
(5)以“海洋”做比喻形容情歌数量极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宝山歌会歌声处处的盛况。石宝山歌会多是青年男女参加,他们弹弦对调,借以传情达意,因此石宝山歌会被称为“情歌的海洋”。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