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笃志dǔ 殆尽dài 愠怒yùn 人声鼎沸dǐng
B.脑髓suǐ 收敛liǎn 云霄xiāo 恍然大悟huǎnɡ
C.陬邑zōu 桑葚shèn 肱骨hōnɡ 花团锦簇cù
D.确凿záo 攒射cuán 臃肿yōng 截然不同jié
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绽开 蝉褪 博学 不求胜解
B.云宵 感慨 争执 疲倦不堪
C.搓捻 宿儒 高跷 人迹喊至
D.倘若 岐王 蟋蟀 小心翼翼
3.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B.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C.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狂妄自大的表情。
D.土耳其市民听到申奥失利的消息后,原来一片欢腾的场面立刻变得鸦雀无声,空气中充满了沮丧和失望。
4.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前不久,成安县油棉厂一个职工在下夜班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撞倒受伤,然后就逃之夭夭。
B.适度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过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C.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D.科学家在对流行病进行分析和动物实验后指出,大量饮酒或饮用酒精配制的饮料与癌肿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孟子的《《孟子》二章》这篇课文了。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真正掌握了国家的命运。
②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③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④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A.②④①③??B.④①③②??C.②①④③??D.④③①②
7.根据提示默写诗句。(5分)
(1) ,思而不学则殆。
(2) 海日生残夜, 。
(3)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的景象的诗句是: , 。
8.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7分)
(1)活动策划: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3分)
活动内容:
基本思路:
(2)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把它补充完整。(4分)
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赏玩当年先生笔下的景致,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院内仿佛可以听到油铃虫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见儿时的鲁迅,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12分)
《世说新语》三则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C.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
B.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
C.令康伯捉熨斗????????? 捉:拿。?
D. 母甚异之??????????????异:惊异。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取之信然 公欣然曰
B. 故不须耳 温故而知新
C.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匹夫不可夺志也
D. 取之信然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知为国器 为人谋而不忠乎
B. 母甚异之 下车引之
C. 母问其故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树在道旁而多子 相委而去
1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众小孩争相跑去摘梨子,只有王戎不动。
B.且著襦,寻作复裈:暂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
C.尝与诸小儿游:曾经和其他小朋友出去玩。
D.与儿女讲论文义:与儿女们在一起讨论诗文。
13.下列是对三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评价,其中,三人都符合的一项是( )
A.想象貼切 B.善于推理
C.聪明伶俐 D.富有孝心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4分)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11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12“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13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意林?少年版》2016年13期)
14.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答:
15.下面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答:
16.第③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4分)
答: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十毫升母爱
邓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的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呼啸的冷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8.阅读全文,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叙写了哪几件事。(3分)
答:
19.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答:
(2)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答:
20.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2分)
答:
21.“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三、作文表达(50分)
22.热爱大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因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燃我们的眼睛、灿烂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许多同学都曾结交过不少自然界的“朋友”,并同它们展开过心灵的对话。请你以自然界中某个你熟识的“朋友”的身份,化身为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
要求:①以“____________的心声”为题,先补全题目,再完成作文。②不少于600字。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C 2. B 3. A 4. B 5. D 6. A
7.(5分)(1)学而不思则罔 (2)江春入旧年 (3)博学而笃志
(4)回乐烽哺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8. (7分)
(1) (3分)活动内容:示例:知识竞赛。
基本思路: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2) (4分) 示例:在香樟树下抬头张望,寻找蝉脱,又偷偷地去拔弄墙角的那株何乌首;睡觉前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听着美女蛇吃人的故事如痴如醉;仙台医专的那个中国青年的忧愤激昂弃医从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12分)
9-13. D C B D C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4分)
14. (2分)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
15. (4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
16. (4分)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17. (4分)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18.(1)记忆中,“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2)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3)母亲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
19.(1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关爱。
(2)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
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20.本段回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
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文章先抑后扬,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
母的心路历程。
21.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新颖,“10毫升”将母爱这抽象不可见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十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答出一两点即可)
三、作文表达(50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