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昼、耘、供”3 个生字,会写“昼、耘、桑”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中饱含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春天是充满生机的,春天是万物的起始,春天也是农民一年劳作的开始,请大家翻开书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从诗名可以知道这是一组诗,写的是四个季节田园的景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写的是春季农耕时节。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有哪位同学知道范成大的生平事迹呢?(学生举手发言)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古诗吧!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1.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昼 耘 桑(2)指名朗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句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2)学生齐读,理解“耘田”“绩麻”的意思。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3)指导朗读这两句,练习串讲诗意。 师归纳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3.师生一起探讨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句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理解“供”“傍”的意思。 供:从事。 傍:靠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师归纳诗意: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这首诗用清新的笔触,对农村的紧张劳动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蕴无穷。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篇,试着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稚”1个生字,会写“晓”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重点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冬天的早晨是寒冷的,可孩子们玩耍起来却顾不得这些,他们不怕冷,赤手取冰,提着这晶莹的冰块四处玩闹。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不怕寒冷,取冰戏耍的可爱孩子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1.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稚 晓(2)学生先自由读,老师指名读。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句子: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从这两句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小孩子不顾天气寒冷,喜滋滋地打磨着冰块。)(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童形象?(天真快乐) (3)师随机请几位同学说说这两句诗的诗意。 师归纳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句子: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2)这两句诗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描写小孩子玩冰?(从听觉方面来描写) (3)师生互动归纳诗句意思。(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4.细读这首诗,孩子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惊奇→喜悦→失望)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全诗通过对孩子玩冰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天真可爱,活泼爱玩的小孩子,像这样描写孩童生活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大家课后搜集一下,看看谁搜集的最多,下节课我们再来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诗人描绘的美丽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1个生字。 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和重点字句,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青草、池塘、落日、牧童、笛声,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村晚》一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傍晚的美景,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安然与恬静。透过诗,我们看到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1.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漪(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句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2)指名读,理解“陂”“漪”的意思。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3)这两句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山、落日等)(4)“草满池塘水满陂”中的两个“满”字用得好不好?(用得好)为什么?(两个“满”字,写出了春末时节景物的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象。)(5)师随机请几位同学说说这两句诗的诗意。 师归纳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句子: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2)“腔”和“信口”分别是什么意思?(腔:曲调。信口:随口)(3)这两句诗表现了牧童怎样的生活?(自由闲适、无拘无束)(4)师生互动归纳诗句意思。(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乡村的晚景是多么美丽啊!牧童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啊!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读一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