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是故乡明(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渺”等 1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由月亮想起的往事以及产生的内心感受。 3.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出示月亮的图片)同学们,看了这圆圆的明月之后,大家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自主汇报,师相机评价)你们能说说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吗?(学生积极回答)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季羡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体会他借助月亮所抒发出来的浓浓思乡之情。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0分钟)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点明自己爱故乡的月亮,即使那月亮没有山的陪衬。 第二部分(3、4):写“我”回忆了小时候在黄昏后的场院上数星星、在古柳下捉知了、在坑边看明月的几件事。 第三部分(5、6):写作者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地方的月亮,但在作者心中,这些月亮都不如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第四部分(7):总结全文,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4.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莱 垠 顷 峨 燕 缀(2)教师指导: a.注意读准翘舌音“澈、缀”,前鼻音“垠”,后鼻音“萌、顷”。 b.另外注意多音字“燕”,在文中读“”,组词为“燕山”,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组词为“燕子”。 5.理解词语。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0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0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月亮的描写。)(2)出示句子:“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从“顶天立地”“威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中,山是气势雄伟的。)2.学习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出示句子:“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这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故乡里的两件小事:数星星、捉知了。)“乐此不疲”“盼望”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作者对于晚上数星星、捉知了这些事非常喜欢。)3.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出示句子:“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说说对这几句话的理解。(这几句话中作者将别处的大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进行了对比,哪怕别处的月亮再美丽,再动人,在作者心中它们都比不上故乡的那个小月亮。作者怀念的仅仅只是月亮吗?不,他怀念的是那小小的村庄,是那带给他快乐的故乡。)(2)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a.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 b.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月亮的思念之情。)4.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结尾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尾 与文题相呼应,深化了主题,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5分钟) 学了课文,你知道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呢?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理解为主。在教学中,我主要以阅读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语句,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