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汉字(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重点难点 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欣赏书法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学会制定计划,学会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谈话激趣: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因此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汉字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我爱你,汉字)2.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1.阅读《汉字字体的演变》 (1)先看课文提供的表格,表格中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表现了几千年来汉字的演变过程,从这个表格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这个表格中我感受到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2)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各有什么特点?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字形象形性较强,字体不固定,字形线条比较纤细。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铜器铭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字形线条粗壮,早期部分字形象形性很明显,后期字形逐渐规整美观,字形繁简差别很大。 小篆:是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象形意味不明显。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它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 楷书:在魏晋时代形成,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读。 2.阅读《甲骨文的发现》 (1)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是谁?(清朝的王懿荣。)(2)说一说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回答。)3.阅读《书法欣赏》 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倾听,一边观看三种书法,感受三种字体的形态美。 (1)认真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感受它们字体上的不同特色。(南朝智永的楷书《千字文》笔力遒劲,结构端庄,笔法自然,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唐代怀素的草书《千字文》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奔逸中带着清秀,狂放中又有淳穆之气。明代文征明的行草《千字文》整体字形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2)理解书法中《千字文》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背诵。(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 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冈。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3)你还知道哪些书法家和他们有名的作品呢?(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4.阅读《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1)找同学指出如果不使用统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2)引导同学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5.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篇报告分为几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四个部分。)(2)互相交流:怎样写研究报告。(教师指导) (3)提供几个选题,让学生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5分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5分钟) 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积极与学生互动,使课堂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了对祖国文字的感情。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为探究型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组学习内容都不作为系统的知识来教。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