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重点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2.谈话过渡: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学生背诵边塞诗、爱国诗)3.刚才大家背诵了很多边塞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也是一首边塞诗,请大家看黑板,读诗题。(板书:从军行)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句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2)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 (3)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边塞战场环境的荒芜苍凉和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孤寂。)(4)指导朗读这两句诗,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句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品读第三句,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说明了什么。(“黄沙”说明边塞环境恶劣,“百战”说明战事很频繁,“穿金甲”说明战事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3)从这两句诗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可以体会到边境的荒凉、条件的恶劣、战争的频繁艰难,还可以体会到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4)师生互动归纳诗意: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因为其中饱含着戍边战士的艰辛和斗志,他们不畏艰险,守卫边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课后搜集并阅读边塞诗,试着体会诗中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古诗。 3.结合课本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朗读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1.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3.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三万里河东入海 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2)五千仞岳上摩天 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摩擦,接触。“摩”字突出山的高峻。)(3)遗民泪尽胡尘里 从这句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受尽折磨。)(4)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就是杜甫。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 (30分钟) 1.初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2.再读,明诗意。 (1)再读古诗,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 (2)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3.细读,悟诗情。 (1)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杜甫的家乡在哪儿?(洛阳)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千里迢迢、千山万水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