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表格式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表格式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2 22: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弄清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相关音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交流:歌词中为什么说“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课文 的感知。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三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写彭德怀从朝鲜前线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 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悲痛心情。 第二部分(4~9):写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运回岸英的遗体,而朝鲜方面想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充满了矛盾,最后强忍悲痛做出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4.生字我会写。 (1)出示生字:泽 彭 拟 谋 瑞 损 锻 炼 眷 赴 搞 殊 尊 签 革(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结构识字: 左右结构:泽 彭 拟 谋 瑞 损 锻 炼 搞 殊 上下结构:眷 尊 签 半包围结构:赴 独体字:革 重点指导生字,学生练写。 “彭”右边的三撇,最后一撇要写长;“炼”右边的第三笔是横折钩,不是竖钩;“尊”首横和“寸”的横都要写长;“签”中间的撇捺要舒展盖下。 5.理解本课重点的词语。拟定 参谋 锻炼 奔赴 眷恋 特殊 尊重 踌躇 黯然 签字 情不自禁 若有所思 马革裹尸(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拟”的声母是“n”;“谋”读作第二声;“锻”中间的介音是“u”;“炼”的声母是“l”;“殊、踌、躇”是翘舌音;“尊”是平舌音。 (2)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拟定:起草制定。 黯然:形容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样子。 尊重:尊敬;敬重。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锻炼:指在实际斗争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 慰问:(用话或物品)安慰问候。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情不自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6.再次巩固字词。 7.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5分钟)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5分钟)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和阅读有关的资料,对毛主席及其亲人有更多的了解。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在学习生字词和读课文,我引导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为读懂课文打下基础,然后通过师生交流,随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难点:从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 巩固字词 (5分钟)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3.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②“‘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运回岸英的遗体”“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②“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①“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①“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体会要点: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夜深人静之时失声痛哭。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体会要点:“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 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积累方法 指导写作 (5分钟) 本文写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毛主席的性格特点。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1.内容总结: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课堂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很好地走进毛主席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上一再鼓励学生朗读,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去感知伟人毛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个别词语的品味不到位,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对学生出色表现的评价用语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