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7下地理 10.6美国 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晋教版7下地理 10.6美国 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5-13 10: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一、课型
  新授课(人教版)
  二、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
  (1)在地图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 (?http:?/??/?www.xuexila.com?/?mengjian?/?ziran?/?" \t "_blank?)环境的基本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 (?http:?/??/?www.xuexila.com?/?fanwen?/?jingyan?/?" \t "_blank?)、教训;
  2、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①移民国家——通过阅读资料和活动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说明了美国的人权问题,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http:?/??/?www.xuexila.com?/?news?/?jiaoyu?/?" \t "_blank?)的最好内容。
  ②农业地区专业化——用大量统计资料介绍了美国的农业状况,说明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通过图片展示现代化农业的特点反映美国农业发展程度,说明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的必然原因,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用地图、活动说明了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名称、分布和成因,通过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带分布的各种自然条件来培养学生学科 (?http:?/??/?www.xuexila.com?/?xuexifangfa?/?xueke?/?" \t "_blank?)内的综合能力。
  ③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要介绍了两个大方面: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深刻理解“科技 (?http:?/??/?www.xuexila.com?/?news?/?keji?/?" \t "_blank?)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上。
  ④资源消耗大国——利用资料说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明确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对世界环境担负起相应的主要责任,最后通过讨论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分对地理感兴趣 (?http:?/??/?www.xuexila.com?/?aihao?/?" \t "_blank?)的学生学习态度 (?http:?/??/?www.xuexila.com?/?fangfa?/?xuexitaidu?/?" \t "_blank?)端正,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还有一部份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觉得初中地理是“副科”,教师课后须想出相应的对策,转变学生的观念,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面积、人口;
  (2)了解美国是移民国家及其移民主要来源;了解华人、华侨对美国的贡献;
  (3)掌握美国的主要山脉和河流、湖泊的分布,气候特点;
  (4)理解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以及掌握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5)掌握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6)了解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7)了解美国主要城市。
  2.方法与过程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掌握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掌握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运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并适当渗透环保的相关法律 (?http:?/??/?www.xuexila.com?/?zhishi?/?falv?/?" \t "_blank?)法规,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2.教学难点
  
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五、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等
  七、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学生:美国、巴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
板书: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不同?看看作为当今世界的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农业又是怎样的?
 (一)美国的自然环境
  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 (?http:?/??/?www.xuexila.com?/?fanwen?/?jueding?/?" \t "_blank?)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活动:利用多媒体,了解以下问题:
  (1).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
  (本土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2)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
  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
  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观察美国的气候图。美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板书:温带大陆气候。)
  (4)展示美国的地形图。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5)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广大。)
(二)美国的农业
  (1)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光热 美国本土 北纬30?~50?之间 光热资源丰富
  ②耕地 平原占全国—半;耕地约占世界的10%
  ③降水 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气可深达内陆,降水充沛
  ④灌溉+航运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于南北
  过渡: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2)活动:读图《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3)提问: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
  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
  优势: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4)合作探究: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A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B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C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D小麦区:中部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冬冷夏热,灌溉便利。
  E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佛罗里达半岛,纬度低,热量足,降水多,地势低平,适合亚热带作物生长。
  (5)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
  (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三)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同时还了解了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它的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效率高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四)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美国东临______洋,西临______洋,南临______湾,地形呈__________分布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___以上。
  2.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__________、_________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休伦湖、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美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________ ,形成了一些________,生产规模很大;美国的许多农场品的________和________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九、板书设计
  10.1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一)自然环境
1.位置
2.地形
3.河流
4.气候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优越的自然条件
  2、农业地区的专业化
  十、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某个问题讲的面过宽而占用了有限的时间,导致教学内容完成的不是很好;二是让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多。但是我在课堂上能很好的和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