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2、他“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人们尊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
A.邓稼先 B.侯德榜 C.袁隆平 D.王进喜
3、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C.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4、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
?A.1964年??? ?B.1970年? ??C.1999年?? ?D.2000年
5、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却依然研制出原子弹,其主要原因是( )
A.为新的世界大战做准备
B.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
C.向国外反华势力炫耀我国的军事实力
D.打击美国的对台政策
6、建国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7、下列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C.1954年提出来
D.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8、“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铁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B.中国宣布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C.袁隆平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10、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11、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 )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词语中哪项不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 )
A.聘任制 B.下岗 C.绿色食品 D.铁饭碗
13、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
①人们上网浏览信息、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
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④从北京乘坐京沪高铁到达上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 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 )
A、社会统筹 B、职工单位 C、个人 D、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片。请回答它成功爆炸于何时?有什么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材料二 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表:
1980年 5.02亿千克
1981年 6.70亿千克
1982年 7.15亿千克
材料三 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 500亿千克。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杂交水稻。
(1)材料二中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籼型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什么?它的发明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这位人物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
(3)联系材料,你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1)改革开放前,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2)改革开放后,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得到了怎样改善?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唐·帕尔伯格 《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材料二:中国积极倡导并践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始终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国际与地区安全环境。作为核武器国家,中国坚定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摘自2008年10月23日新华网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一的“他”是指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是什么?
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C 5、B 6、C 7、A 8、C 9、D 10、B 11、D 12、D 13、C 14、B 15、D
二、非选择题
16、1964年10月16日。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7、(1)邓小平。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东方魔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3)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
18、(1)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交通条件落后,被称为“自行车的王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现个性的方式。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求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城乡居民收入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9、(1)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维护世界和平
(3)科技水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对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影响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