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手指(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拇、弦”等14个生字,会写“拇、搔”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搔痒、纽扣、渺小、附庸、爱憎、拧螺丝”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难点: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描绘,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俗话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足见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双手呢?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及每一根手指。)2.鼓励交流:同学们,你们说哪根手指最好看,哪根手指最有用?(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课题:对于五根普普通通的手指的美丑和作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题目就叫手指。(板书课题:手指,学生齐读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课文《手指》,看看作者写了什么。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请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4.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部分(2~5):作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第三部分(6):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点明文章主旨。 5.生字我会写。 (1)出示生字:拇 搔 痒 秽 轧 拧 螺 纽 扣 貌 仓 渺 享 庸 憎(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加一加:“扌+母=拇”“禾+岁=秽” “虫+累=螺”“纟+丑=纽” “人+ =仓”“忄+曾=憎” 换一换:“扎”把“扌”换成“车”就是“轧”,“咛”把“口”换成“扌”就是“拧”。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生字,相互借鉴。 6.理解本课重点的词语。拇指 搔痒 窈窕 秽物 纽扣 相貌 堂皇 冲撞 渺小 享乐 附庸 团结 爱憎 拧螺丝 养尊处优(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痒、享、庸、憎”为后鼻音,“拧”为鼻音,“螺”为边音。 (2)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渺小:微小。 秽物:肮脏的东西。 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 7.再次巩固字词。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字词。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5分钟)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5分钟) 1.从课文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画一画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 2.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 3.布置作业。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在学习字词和读课文并感知课文大意。在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并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为学习重点字词打下了基础。学习生字新词时我引导学生读写并用,既要使学生会读,还要使学生会写,二者结合才能学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明白课文由手指拓展到人,从而阐明“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 巩固字词 (5分钟)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3.指名合作读课文,师生评价,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1.指名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概括说明了作者对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的认识——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领全文,并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做了铺垫。)2.指名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1)读了第二自然段,你们知道大拇指的性格是什么吗?(板书:大拇指——最肯吃苦。) (2)大拇指形状不美,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的?(体形、头形、构造。) (3)出示句子:“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最肯吃苦。)为了突出这种特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几个例子?(列举的例子有:①拉胡琴时相帮扶住琴身;②抵住要喷出来的水;③按住要流出来的血;④顶住要翻倒的重东西;⑤读书时翻书页;⑥进门揿电铃。)(4)出示句子:“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终是要他主干的。” 师简单叙述: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排比的写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食指的特点?(“全”“都”“最多”“必须”等。)(5)出示句子:“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这句话点明了中指的哪些特点?(地位独特、姿态优美、性格高傲。)(6)出示句子:“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这句话点明了什么?(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能力薄弱的特点。)(7)出示句子:“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请同学们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从中可以看出无名指与小指“体态秀丽”的特点。)3.指名读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出示句子:“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是文章总结句,既总结了全文,又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对这段话的理解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总结:人群的全体就如手上的五指,虽然分工不同,能力有大小,但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只有彼此支撑、精诚团结,才能凝聚成最大的力量。
积累方法 指导写作 (5分钟) 本文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五根手指的特点,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基础,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