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单元第( 四 )课导学案
课题 跳蚤之歌 使用时间
课时 1 课型 综合
导学目标 初步了解俄罗斯音乐的特点与风格,体会歌曲对当时朝政的讽刺。了解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重难点 欣赏《跳蚤之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旋律的特点,以及歌曲中包含的哲理。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指导学生分析《跳蚤之歌》独特的风格特点。
导学环节 导学过程
讲故事导入。教师: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跳蚤,于是,他养了一只大跳蚤,对它比对自己的儿子还好。不仅让它吃好、喝好、穿好,而且还封它为宰相,给它挂勋章。结果会怎样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这节课我们来慢慢分解。 出示歌词。邀请朗诵好的同学根据歌词内容分角色为大家有表情地朗读。(角色分配提示:画外音1至3人、国王1人、笑声1人。)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故事中表现笑声的“哈哈哈”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的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对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诵做出评价,教师点评。教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精彩,朗诵的同学也非常出色,生动形象。这段歌词,选自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场中魔鬼梅菲斯特与一群朋友在酒店里所唱的《跳蚤》一歌中的诗句。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将它谱写成曲,变成了一首著名的讽刺歌曲。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么复杂的内容,作曲家是怎样表现的,歌唱家又是怎样演唱的。 初听《跳蚤之歌》。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演唱特点。 复听歌曲。指导学生为歌曲划分段落。 分段欣赏,对比每段在笑声、旋律、节奏、表现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欣赏引子。教师:钢琴伴奏具有什么特点?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形象?(十六分音符的快速上行级进、装饰音和跳音的运用,表现了讽刺的笑声和跳蚤蹦跳的形象。)欣赏第一段。鼓励学生边听边画旋律线和图形谱,并观察有什么特点。(旋律近似口语和朗诵调)欣赏第二段。教师:与第一段的音乐有什么不同?描写了什么?欣赏第三段。教师:这一段的笑声和前面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 欣赏男低音歌唱家刘秉义的演唱视频,进一步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师生共同总结歌曲的特色。⑴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和生活气息。⑵词曲紧密结合,感情真挚动人。全曲旋律既风趣、自然,又非常口语化,如:“跳蚤”音调是短促念白式的,显得滑稽可笑;笑声巧妙运用音乐语言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嘲讽口气。⑶音乐形象生动、泼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笑声、跳蚤多次出现,但情态各异,生动地刻画了愚昧、昏庸的国王,傲慢、张狂的跳蚤和人民群众的形象。鼓励学生自由结组,以国王和跳蚤的故事为题即兴编创一个小品来表现这部作品。(角色分配提示:画外音1人、国王1人、裁缝1人、跳蚤1人、人民群众若干。)各小组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提出合理建议。各小组成果展示。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