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01)四年级下册5.2 预测 (教案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01)四年级下册5.2 预测 (教案与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3 09: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预测

教学目标:
1.知道预测是有根据的推测。
2.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3.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学以致用,善于思考。
教学重点:知道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难点:对纸张吹气会合在一起的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1.努伯利效应装置、吸管、白纸、漏斗、乒乓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往中间吹气,你觉得这两张纸会怎么样?(大屏幕展示,同时老师拿两张纸做个示范。)
2.师生互动
生1:我觉得会分开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1:因为吹气会有风,风会把纸张吹起来。
师:老师听到了一个词“风”。上学期我们学习过,风其实就是流动的空气。所以,你觉得这流动的空气会把纸张分开,是吗?(板书:流动的空气)
生2:我觉得会抖动。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2:我看见风吹过窗帘,窗帘会抖动。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空气流动,会让纸张抖动,是吗?
生3:我觉得会合在一起。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3:因为空气被吹走了,所以纸张会在一起。
3.讲解:刚才同学们对纸的变化进行了预测。预测,就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还没发生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推测。
(板书:预测、已有的经验、还没发生)
师:3号跟4号同学的桌子上有记录单,小组讨论,你们觉得这两张纸会有什么变化,要求填写“我的预测”跟“预测的根据”。
4.小组讨论1分钟。
二.探究活动
(一)初步探究纸张变化
1.谈话:刚才同学们只是凭借个人经验作了预测,不一定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才能验证我们的预测是否准确。为了让实验更准确,老师制作了一个实验仪器(PPT展示操作规范,老师指导设备的使用)。请1号同学从抽屉里取出四根彩色的吸管,每个同学一根,轮流实验。注意,一定要一个一个吹不能两个人同时吹。及时记录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2.小组实验1分钟。
3.1号同学将吸管全部收回抽屉,2号同学将实验仪器收上来。
4.师生互动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张合在一起了。
师:观察到同样现象的小组请举手。
师:看到这个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我们这样对着两张纸吹,纸张会合在一起。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而结论,应该是对现象进行提炼跟总结。(老师启发:我们刚才说了,我们吹的气,其实是流动的空气)
生2:流动的空气会让纸合在一起。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3:流动的空气,会把纸张吸过来
师:对于这个结论,你能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1:我觉得因为我们吹气,把中间的空气都给吹没了,旁边的空气会往中间挤,所以,纸张会合在一起。
师:听起来有点道理,你们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吗?
生2:空气没有被吹没了,我们吹过去,别的地方的空气又会马上补充过来。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前面我们学过,空气是有压力的。(板书:空气压力)像这张纸,其实两边都受到了空气压力的作用,只是两边的空气压力一样大,所以它不会动。现在,纸张向中间靠,说明哪边的空气压力大,哪边的空气气压小?
生:外面空气压力大,中间空气压力小。
师:是的,两边气压不一样,外面气压比较大,所以纸张会向中间靠。(板书成型:流动的空气 空气压力小)
师:现在,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生:解释……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说说看,是不是都明白了。
生:……
5.小结:刚才,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我们把这样的解释叫做推理。就像警察和侦探一样,我们根据已有的证据,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推理。(板书:推理、已有的证据、已经发生)
(二)再次探究神奇的乒乓球
1.还有一部分同学想不明白,不要紧,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2.PPT出示吹乒乓球图片,老师示范。
3.讲解:我们用力吹,,吹的时候,才把手放开。你觉得这个乒乓球会怎么样?小组讨论1分钟,要求填写“我的预测”跟“预测的根据”。
4.小组讨论1分钟。
5.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觉得乒乓球不会掉下去。因为流动的气压小,上面空气在流动,气压比较小,下面的空气不动,气压比较大。所以下面的气压会把乒乓球往上顶。
师:表扬这个小组,思维很严谨,而且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预测,现学现用,真了不起!你们这个预测是有根据的,而且是根据所学的知识做的预测,是比较科学的。非常有可能就是正确的哦!
6.小组实验。(3号同学从抽屉取出乒乓球、漏斗、吸管。每一组请肺活量最大的同学用力吹,一定要用吹的,不能用吸的。)
7.讲解:刚才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预测,有没有发现,根据个人经验,与根据科学知识来预测,准确度有什么不一样?
生:根据个人经验预测,准确度低。根据科学知识预测,准确度较高。
师:是的,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三)联系生活,安全教育
1.车吸现象
(1)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去思考生活当中的现象,那才了不起!
(2)出示动车图片,提问:为什么排队等车不能超过白线?
生:动车经过的时候,会产生强大的气流,流动的空气压力比较小,而不动的空气压力比较大。人如果站得太近了,会被吸过去,造成事故。
(3)你有科学的头脑,懂得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得头头是道!
(4)观看车吸视频。谈话:班主任天天跟你们说交通安全,有些同学可能看过就忘了,不以为然。可是,我们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是不是就会更加注意安全了?你看,这又体现了知识的力量!
2.野外游泳安全
(1)谈话:我们再来看,夏天马上就要来了,班主任好烦啊,又要提醒注意安全注意安全,不要到野外的河流里去游泳。为什么呢?我们再来用科学的头脑分析一下。
(2)PPT出示河流示意图,谈话:水跟空气都是会流动的,空气有这种性质,那么水,会不会也有这种性质呢?这是一条河,河流中间的水流比较快,旁边水流比较慢,如果人在水流很快的河里游泳,你来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生:游泳的人可能会被吸到河流中间。因为中间水流速度大,压力小,两边水流速度小,压力大,旁边的水压会把人往中间推。
师:是的,有人计算,当河里的水流以每秒1米的速度前进时,差不多有30公斤的力在吸引着人的身体,就是水性很好的游泳能手也不敢随便到河里游!
3.船吸现象
(1)谈话: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的历史冤案,看你能不能还它一个公道。
(2)PPT出示船吸故事,谈话:今天这一堂课,有可能将来会救了你一命,甚至救了很多人的命。如果有一天,你车辆或轮船的驾驶员,你记得这堂课你学到的知识,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了?
三.总结收获
1.通过今天这么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谈收获。
四.拓展思考
1.谈话:接下来再给同学们展示两个有趣的小实验,老师不解释。如果你看明白了,你可以课后过来跟老师说说你的想法。
2.分别演示隔杯吹灭蜡烛与电吹风斜45°吹乒乓球。
五.教学反思
今后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方面还要多多加强,在鼓励孩子的语言方面自己还要多多学习。
2.在处理问题还缺乏灵活性,教育机智还不够。
3.在解释纸张合在一起的原因和推测等环节,个别地方还要细节化,如问题怎样问,结论怎样给,还要再考虑考虑。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这点没有进步,应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来总结。
4.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为学生都是一样的,会做实验,会积极的动手,会热烈的讨论。而实际上,即使有的组从表面上看是在一起交流了,但实际上也只是“表现欲”强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在参与,而稍微差点的学生,就似乎是旁观者,看同学表演、看老师表演,根本没有要参与进来的意思。今后要加强老师的引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