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五年级下册学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与反思 )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01)五年级下册学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与反思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3 09: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① 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② 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用红墨水封口的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空气受热或受冷时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合理可行,都要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高潮,用flash动画,形象直观的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由于本课教材设计以实验观察为主,能否设计更具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探究活动作了一些调整,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经历活动发现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更层次的分析提炼,形成科学结论。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感受了探究科学的乐趣.这无疑是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体现.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有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挑战性的任务,让乒乓球鼓起来。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任务,随着活动的展开,会发现一些问题,接着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和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得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让学生在科学的探究中理解热运动,学会分析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1.冷水、开水、瘪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用大头针穿一个小洞)、烧瓶、试管夹。
2.带直、曲玻璃管的胶塞、平底瓶、小气球、烧杯、广口瓶,实验记录卡等。
3.幻灯演示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景两位同学正在打乒乓球,打得正起劲时乒乓球瘪了,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探究活动.)
二、新授
(一)活动一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1.小组合作自主动手实验:让乒乓球鼓起来。
2.为什么一个鼓起来了,一个鼓不起来?
(出示实验温馨提示。尽可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探究,并作好记录。强调研究空气体积变化条件:密闭,受热)
3.教师演示“喷泉”实验。(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4.教学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知识。
(二)活动二
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教师用弯曲的玻璃细管做空气热胀冷缩的演示实验。(实验前介绍实验器材,让学生掌握科学器材名称。)
2.小组合作进行用热水、常温水和冰水三种条件下空气体积变化使气球形状的变化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介绍桌上的材料,并说说怎样实验、应注意什么?然后让材料管理员领取材料,开始试验并作好记录。)
3.汇报、交流、展示小组记录单。
4.板书课题,总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点题,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三)活动三
空气微粒运动变化
1.引导学生对比生活画面,用肢体语言描述空气微粒运动状态。(让学生认识理解空气微粒体积变化和热运动原理)
2.屏幕演示Flash动画。(突破难点)
3.小结: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的运动着。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三、解决生活问题
1.提出典型的生活问题。(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生活问题,让科学知识融入生活。
3.整理实验器材,准备下课。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受冷 体积收缩

教学评价与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第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策略就是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大胆的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开展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做出假设、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为:“创设情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得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位置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充分的思考质疑的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整堂课中求知心的迫切,也感受到自身成长发展中的许多不足之处。我围绕新课标下的“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切入点,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和大家一起分享: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我自己认为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全班学生都积极的参与了探究活动。通过对探究活动认真观察,都有新发现,都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懂得了“热胀冷缩”是两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较为科学的理解。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让瘪下去的乒乓球鼓起来的活动中,因有一个乒乓球多次采用加热的办法都不行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个乒乓球引起注意,去关注这个乒乓球,当发现有小孔时,立刻向我反映。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通过对活动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学生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的性质。通过与生活相结合,了解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明白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课堂上学生团队合作非常出色,个体研究也相当不错。本节课涉及到用开水,教师应该特别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教育。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对教材的安排进行了较大的处理,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五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很喜欢,也很投入。我的设计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先从“热胀”和“冷缩”两个方面来认识,再综合起来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囫囵吞枣的感觉了。在研究“热胀”实验活动中,我引入学生三年级已接触过“怎样使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这个现象,创设了有孔和无孔两种状态的瘪乒乓球,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空气在密闭的条件下遇热体积才会膨胀。教师的演示实验“喷泉”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冷缩”实验活动中,设计思路挺好,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在分组实验中却发现套在锥形瓶的小气球在常温下形状并不直挺,这样就无法和在遇冷空气体积收缩后的气球形状形成鲜明的反差,所以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更周全一些,做更多的尝试会更好。


变化

密封